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发布时间:2016-10-10 00:00

  李贺的诗作《雁门太守行》用秾艳色彩的词语,展现了战争的情形,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相关阅读
1 李贺梦天翻译

导语:李贺《梦天》是一首浪漫主义诗歌,而《梦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梦天》翻译,欢迎阅读!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 【查看全文】

2 从两首同题诗看韩愈、李贺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李贺是唐朝杰出的诗人,虽然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是却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文学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韩愈、李贺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欢迎阅读 【查看全文】

3 书法家李贺简介

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 【查看全文】

4 李贺作诗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 【查看全文】

5 分析李贺诗歌中的生死意象

李贺诗歌中的生死意象是怎样的呢?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下面来看看! 哈姆莱特说 生还是死,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确,生和死,既属于两个极端的对立,生或死,二者只能选其一。又是 【查看全文】

6 李贺古诗《昌谷读书示巴童》

《昌谷读书示巴童》是唐朝李贺所写的五言绝句。诗中暗含诗人横遭委弃的悲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贺古诗《昌谷读书示巴童》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昌谷读书示巴童》 虫响灯光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