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泽
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2,楚王葬尽满城娇3。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注释:
1.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即今洞庭湖一带。
2.悲风动白茅:一说为秋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说为春夏之交,白茅花开之季。白茅:《左传》杜注:"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周时楚国每年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以供祭祀时滤酒用。商隐过楚地,故言楚物。又白茅亦象征女性。《诗·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3.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墨子》:"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汉书·马廖传》:"传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赏析:
《梦泽》是出自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是一首很惨淡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心理反映,从诗句中可见一斑。
公元848年(大中二年 )秋天,作者由桂林北返长安,途经梦泽一带时,因眼前景物的触发,引发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梦泽,这里约指今湖南北部长江以南、洞庭湖以北的一片湖泽地区。
首句“梦泽悲风动白茅”写望中所见梦泽秋天荒凉景象。茫茫湖泽荒野,极目所见,惟有连天的白茅。
旷野上的秋风,吹动白茅,发出萧萧悲声。这旷远迷茫、充满悲凉萧杀气氛的景象,本来就很容易引发怀古伤今的情感。加上这一带原是楚国旧地,眼前的茫茫白茅又和历史上楚国向周天子贡包茅的故事有某种意念上的关联。第二句“楚王葬尽满城娇”。在诗人脑海里想起一连串楚国旧事平常最熟悉的是楚宫细腰故事。
相传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所记载。例如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后汉书·马廖传》)的记载,但范围却由“宫中”扩展到“满城”,为害的程度也由“多饿死”变成“葬尽”。突出了“好细腰”的楚王这一癖好为祸之惨酷。但“葬尽满城娇”的想象却和眼前“悲风动白茅”的萧瑟荒凉景象难以分辨。这悲风阵阵、白茅萧萧的地下,也许正埋葬着当日为细腰而断送青春与生命的女子的累累白骨呢。眼前的景象使诗人因历史想象而引起的悲凄之感更加强烈了。楚王罪孽深重,成为这场千古悲剧的制造者。作者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由于楚灵王好细腰,这条审美标准风靡一时,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共同追求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节食减膳,以便在楚王面前轻歌曼舞,呈现自己绰约纤柔的风姿,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她们似乎丝毫没有想到,这样的细腰曼舞又能持续多久。此时细腰竞妍,将来也难保不成为地下的累累白骨。这两句中,“未知”、 “虚减”,前呼后应,正是对追逐细腰悲剧的点睛之笔。讽刺入骨,又悲凉彻骨。在讽刺之中寄寓同情,又含有一种悲天悯人式的冷峻。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风雨》全诗翻译赏析
《风雨》 作者: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注解: 此诗张《笺》编于大中十一年(857),云: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风雨》赏析《风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风雨》赏析: 风雨,语义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的情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日日》鉴赏第一句语、意都显得有些奇特。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本来就是使一切自然景象呈现出绚烂色彩和勃勃生机。说春光斗日光,似乎不大容易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访秋》诗词鉴赏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 【查看全文】
6 《韩碑》李商隐唐诗鉴赏韩 碑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 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 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 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 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