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诗鉴赏
这首诗是咏物诗。诗人借物喻情。“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品格高尚;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暗合作者身世。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故哀中含“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也就是说,作者不肯同流合污,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白费功夫。作者借蝉来表达自己的身世和处境。
接着“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两句,把诗人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碧绿的树叶,并不为它的嘶叫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碧本无联系,可是作者却怪树无动于衷,冷酷无情。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蝉,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但从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蝉本可以依托荫庇而绿叶却无情,又是有理的。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转折。“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自称薄宦。他经常在各地流转漂泊,好象大水中的根茎到处漂流。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使他怀念故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想必家乡田园里的杂草遍地,作者思归心情更加迫切。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诗人自己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命运相似的薄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朱彝尊把这首咏蝉诗誉为“咏物最上乘”。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赠刘蕡》
李商隐《赠刘蕡》全诗写作手法独特,文章内涵较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赠刘蕡》,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赠刘蕡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骄儿诗》翻译赏析骄儿诗 李商隐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诗二首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4、认识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的牡丹诗三首翻译赏析李商隐17岁显露才华,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聘请他到幕府做官,为他在生活上、学习上提供方便。这时的李商隐春风得意,写下一首《牡丹》诗: 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 【查看全文】
5 解读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锦瑟的一些见解,欢迎大家阅读! 诗人李商隐,字义山,号玉生,是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十岁丧父,幼年生活凄苦 【查看全文】
6 李商隐诗词《锦瑟》主题的多样性《锦瑟》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而著称,也以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历代诗评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