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
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解释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评解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相关阅读
1 马嵬李商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 对照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锦瑟》的心灵化《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心灵化的意象被诗人用入诗中,创造了朦胧虚幻的意境。 锦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 【查看全文】
3 李商隐《锦瑟》全诗翻译赏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 【查看全文】
4 李商隐《无题》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丝:与思 【查看全文】
5 《李商隐 访秋》阅读答案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 【查看全文】
6 李商隐《忆住一师》诗歌鉴赏忆住一师 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诗中用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