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李商隐,以他极富独创性的诗歌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尤其是他的咏物诗计百余首,构成了其整体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人相比,李商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表现的事物受摧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毁灭的悲剧美。
李商隐的咏物诗:“楚雨含情皆有托”(《梓州罢吟》)可谓“自然的人化”。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说:“有人也。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李商隐咏物诗的悲剧色彩是与诗人自身的悲剧命运分不开的。诗人出生在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家庭,早年丧失父亲, 这种累世孑孤,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就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孑无依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政治上受朋党积习和恩门观念很深的令狐陶及牛党中人的鄙薄与排斥,攻击他“忘家恩”、“诡薄无行”。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无题》)不妨看成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他的性格中刚豪的一面,这从他因为民伸抑而得罪上司时辞官而去的行动和以击鼓骂曹的祢衡自况可以看出。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这种悲剧命运,酿成了他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并从而形成特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的悲剧眼光。他以这种悲剧的心态和气质去体察万物,以悲剧的眼光去审视万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李商隐所咏之物大多是一些纤细弱小而美好的事物。那嫩笋、衰柳、牡丹、野菊、寒蝉、流莺等无不是诗人悲剧命运的写照。那些具有巨大力量和崇高悲状感的事物,即使在传统咏物诗中象征贞刚品格的松柏,在他笔下,也是“孤秀植庭中”的小松。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和前代因物寓志的咏物诗往往表现士大夫群体类型化的“志”不同,他的咏物诗大都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乃至精神意绪。李商隐的咏物诗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更多地运用象征手段,注重物与人的整体神合,而摒弃二者的简单比附;在形与神上,传神空际,不涉理路,极饶情韵。李商隐咏物诗运用比兴的方式,就物与我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下几种:一是通体用比,寓我于物。二是由我及物,由物及“我”,“我”中含物,物我双写,比兴并用。三是触物兴怀,体物用赋,写“我”用兴,由物及我则为兴。四是由“我”及物,物中含我,写我用赋写物用比。
作者总将物与自已的悲剧身世和悲剧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使读者在悲悯美好事物遭受摧残,毁灭的同时悲悯作者的悲剧命运。由于李商隐能咏之物多为带有悲剧色彩的纤细弱小之物,所以语言更多的是凄婉与哀艳。这些凄婉哀艳的语言反过来,又加重了所咏之物的悲剧色彩,更充分地表现了其咏物诗的悲剧美。
相关阅读
1 李商隐诗中明珠《安定城楼》
下面这首《安定城楼》,是李商隐年轻时的手笔,其沉雄不减《筹笔驿》。两者互相辉映,是李商隐诗集里的两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李商隐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查看全文】
2 李商隐《夕阳楼》译文及注释《夕阳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译文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 【查看全文】
3 《王十二兄》李商隐唐诗鉴赏《王十二兄》是李商隐寄给王、韩二人,抒写深切的悼亡之情,说明未能应约的原因。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 【查看全文】
4 鉴赏李商隐忆梅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为咏梅而寓意之诗。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 【查看全文】
5 唐诗《七夕》李商隐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唐诗《七夕》李商隐,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您继续访问(/wenxue)。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查看全文】
6 《忆住一师》李商隐唐诗鉴赏《忆住一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由帝城的晓钟,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重现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在写作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