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是唐朝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名篇,其寓意一般理解为: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①。然而,这种理解疑点颇多:柳宗元笔下的驴似乎不像高官显吏,也未“仗势欺人”,谈不上与“上层人物”有多大关系;相反,它看起来是个可怜的动物,其遭遇尤其值得同情。一句话,这篇寓言的寓意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黔之驴》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两篇分别是《临江之麋》和《咏某氏之鼠》。这后两篇的故事大致相似:临江之麋,依仗主人宠爱,日与家犬游戏,结果忘己身份,见外犬而“欲与为戏”,被外犬“共杀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为主人宠爱,于仓廪府库中恣意为患,“饱食而无祸”,后换了新主人,仍“为态如故”,结果被群猫捕杀殆尽。柳宗元在《三戒》序言中,是这样说明这组寓言的创作意图的:“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按序言中的对应关系,麋属于“依势以干非其类”之物,鼠属于“窃时以肆暴”之物,两者正是那种“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而又“无才无德”的权贵或者爪牙,其下场属罪有应得。而驴只是“出技以怒强”,显然不与麋、鼠同类:因为它并没有“依势”逞己威势,又没有“窃时”肆己暴虐,也没有招谁惹谁或者得意忘形而忘记自己是谁。可以说,驴完全是个弱者,它的悲剧正是因为触怒强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结果。
那么,《黔之驴》到底写的是什么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又究竟如何?秉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我提出一个也许是“惊世骇俗”的看法:我认为,《黔之驴》写的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它的寓意在于告诫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强”,而应锋芒内敛,谨慎处世,以求全身远祸。这是柳宗元基于历史上许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经历而得出来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首先,考察一下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也许并非巧合的现象:一些有脾气有个性的文人,对驴往往颇有偏爱。如“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诗人王粲,生前就喜欢听驴叫。《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游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对他表示悼念。而西晋文学家孙楚不仅喜欢听驴叫,还喜欢学驴叫,也是《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的,孙楚恃才傲物,看不起世人,惟独尊重王武子,王武子死后,他去吊丧,哭过之后,对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再为你学两声吧。”
驴,体态瘦弱,骨架却大,喜欢吼叫,吼叫没用还敢“蹄之”,以性子执拗出名,人称“驴脾气”。王粲、孙楚也许正是从“驴”身上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从而喜欢上“驴鸣”。据《三国志·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依附荆州刘表,就是由于为人“躁竞”而“通脱”,始终难与规矩而平庸的刘表相合,不得已而去依附曹操。至于孙楚,《晋书》本传开篇便说他为人“才藻卓绝,爽遇不群,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他曾把“枕石漱流”一语改为“漱石枕流”,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厉其齿”,可见是个不合流俗、兀傲不驯的文人。
说明驴与驴脾气文人很有缘分的,更有宋朝“拗相公”王安石的故事。据传,王安石晚年罢相后,住在南京钟山,几乎每日乘驴出游,而且不问方向,全凭性情,率意而行:“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叫驰矣,或相公欲止则止,或坐松石之下,或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②自由逍遥之中见出一种执著与孤傲。王安石一生以性格执拗闻世,我行我素,固执偏颇,像一头顽驴。
其实,如果再往深层里想,可以发现历史上许多有思想有才情的“真文人”,尽管在生活中不一定对驴有什么偏好,但在精神性格上无不与驴相通相似。他们学问才气了得,但都书生气十足,敢说敢怒,敢发牢骚,敢不平则鸣,即使面对强权,也任性而为,无所畏惧,表现出一种兀傲不驯的“驴性”气质。比如: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东汉末大学者孔融、西晋著名诗人嵇康,以及唐朝大诗人李白和大文学家韩愈,等等,无不如此。
其次,考诸文人儒生的人生际遇,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历史上的“驴脾气”文人大都遭遇不幸,甚至下场悲惨,善始善终的情况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里还以上面提到的几位文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韩非,一代博学通才,他本深知向君王进言之难,曾写名篇《说难》,分析之精到与深刻令人折服,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个直性子,见韩国削弱,数以书谏韩王,并写愤激之作《孤愤》,直斥朝政治腐朽朽;到秦国后,又驴性不改,不适时宜地批评秦始皇宠信的大臣姚贾搞金钱外交,结果被姚贾、李斯等人诬陷,坐狱而死。司马迁对此感慨不已,说“余悲韩非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③。而司马迁自己,也并没有从韩非子的遭遇中吸取教训,终生都是直言直行:刚任太史令不久,就因李陵投降匈奴事件,竟拂逆汉武帝之意,竭力为李陵辩护,结果被处以“腐刑”,受尽奇耻大辱;后忍辱创作《史记》,仍秉笔直书,乃至“是非颇谬于圣人”④,结果终生孤寂而悲凉。与王粲同为“建安七子”的孔融,名重天下,但为人“跌荡放言”,不仅“谤讪朝廷”,并且对权相曹操“发辞偏宕”,“多侮慢之辞”,结果被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下狱弃市。⑤与孙楚同时代而稍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人刚正,不仅敢于言辞激烈地针砭社会,批判名教与礼法的虚伪,而且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公然表示与司马炎政权决绝的态度,时年四十而遇害。柳宗元生活的唐朝,类似的悲剧仍然反复发生。大诗人李白,为文豪放,为人刚直,对权贵多有得罪,据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记载:宦官头目高力士等人曾在杨贵妃面前多次谗毁他,说他写诗“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引起杨玉环的记恨,欲置之于死地,幸亏唐玄宗认为他“非廊庙才”,放他出宫,才捡了一条性命。至于柳宗元的文学同道与知己韩愈,他最为著名的文学观点“不平则鸣”就是一种驴性的发言,而其《谏迎佛骨表》更是一次勇敢地针对最高统治者唐宪宗的驴性行动:他直责唐宪宗信佛的愚妄,倡言要焚烧佛骨,严惩兴佛妖风,其言辞之犀利,令昏君暴怒,朝野震动,结果被判以死罪,幸得宰相裴度等人全力救助,才被远贬潮州,幸免一难。
相关阅读
1 送薛存义序 柳宗元
《送薛存义序》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送元暠师诗》译文及注释《送元暠师诗》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侯门辞必服,忍位取悲增。 去鲁心犹在,从周力未能。 家山余五柳,人世遍千灯。 莫让金钱施,无生道自弘。 译文 王侯们的责备定 【查看全文】
3 渔翁柳宗元ppt柳宗元的这首山水小诗《渔翁》描写了在山水之间的渔翁,表达自己面对政治的失意而非常悲愤的心情。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柳宗元的这首山水小诗《渔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渔翁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散文的特点导语: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居功至伟。无论是山水游记、传记散文,还是寓言故事,都能在继承前人的基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诗有哪些1、《韦道安》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 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 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三戒原文及翻译《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