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咏荆轲》

发布时间:2015-06-11 00:00

  《咏荆轲》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杀秦王嬴政。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象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文言现象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的 梦归赋

导语: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而他所创作的《梦归赋》被历代的文人所称道《梦归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欢迎阅读! 《梦归赋》 (公在 永州,怀思 【查看全文】

3 渔翁柳宗元

渔翁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 【查看全文】

4 解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全文通过段秀实勇服郭唏、仁愧焦令谌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塑造了这位正直官吏的形象,表现出一个关心人民、不畏强暴,并能知机于事先,临财不苟取的旧时代的优秀人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与儒道释

在唐代思想发展史上,柳宗元是最有个性特点,文化胸怀最宽广的思想家之一。 一 、思想背景 魏晋以降,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思想界形成了三教鼎足的格局。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 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