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来看,光2011年至2012年10月这一段时间里,以柳宗元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就有400来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涉及了柳宗元的生平交游、著作系年、思想影响、版本考订、诗歌艺术、地方文化、教学教改及文学推广等诸多方面。下文从接受与嬗变、思想与政治、考释与比勘、教育与传播四个方面略述其要。
一、接受与嬗变
尚永亮、洪迎华: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
尚永亮、洪迎华在《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一文中论述了明清诗学对韦应物、柳宗元的接受。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应物、柳宗元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读者接受视野中得以凸显。因诗学主张及价值观的不同,此期诗家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与“变”及历史地位存在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视角不一的批评和接受,一方面深入阐释了“韦柳体”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韦应物、柳宗元在五言古诗及整个诗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明清时期,虽然各位诗家在思想倾向上有复和求变的差异,理论建树上有主格调、重性情尚神韵等不同,诗歌批评上也有唐、宋诗的轩和争议,但在接受古诗时,基本都认同汉魏及陶诗的高格和雅正。对于唐代得古诗正音的诗人,各家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有人于古诗独尚陶之清澹和技艺,以至在唐代惟推韦、柳二人。进一步看,韦、柳在这一五言正脉的传续上又有特殊的地位。元好问有“古诗十九首,建安六七子。中间陶与谢,下逮韦柳止”的说法,承接元氏观点,明清诗家在古诗流变中赞许唐代五古作者,也通常将韦、柳视作殿后的两位,由此形成此一时期较为一致的接受态度。究其缘由,恐怕在于韦应物、柳宗元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当诗史新变和转关的特殊时段。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柳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评论者的批评视野中得以凸显,但在具体的接受内容上则存在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究其缘由,一方面乃因韦、柳生活于位处“古今百代之中”的贞元、元和之际,近体诗的兴盛与部分诗人的慕古意识杂糅并存,使其创作兼具五言古诗“正脉”及“变格”的多重面相;另一方面则缘于明清各家互有差异的“诗体正变”观,导致相关评价在“正”“变”天平上的不同倾斜。似可认为,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或“正”或“变”的种种评说和争议,既是明清诗家诗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也为传统的韦、柳接受融入了新的气息,既丰富了“韦柳体”的诗学内涵,也细化了对五言古诗特别是韦、柳五古的历史认知。在韦、柳诗歌接受史上,这是一个转折阶段,其所内涵的诗学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开掘空间。
杨再喜论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
杨再喜在《宋代接受视野中的“韩柳”并称论及其文化成因》(原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中认为:由于儒学复兴和文学复古的需要,唐代古文家韩愈和柳宗元在宋代同时迎来了接受史的第一个春天,其中的“韩柳”并称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受方式。对于“韩柳”并称论的接受主要有“文章之士”和“道学之儒”两大群体。“文章之士”们常常坚持“韩柳”并称并且使之广为盛行;“道学之儒”们在北宋时往往“扬韩抑柳”,甚至反对“韩柳”并称,到南宋时,由于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韩柳”并称论也得到了理学家的认同。“韩柳”并称论的境遇在于:韩、柳两人文学地位虽然相当而在对待儒、释、道的态度上却不一样。
杨再喜论唐宋古文体系中“文道观”的传承与转关
杨再喜在《论唐宋古文体系中“文道观”的传承与转关》(原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中认为: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具体到柳宗元,韩、柳二人对于“道”的含义的理解也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坚守儒家的圣人之道。对于儒家之道的强调,是韩、柳二人在文学史上得以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也发展为王安石的“通融儒释”观。
肖扬碚论柳宗元在明代的接受与批评
肖扬碚在《柳宗元及其散文在明代的接受和批评》(原载《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在涉及柳宗元及其散文的评论中,明代的官僚士大夫们多从道德、人品、艺术价值以及对文化传统的继承等方面对柳宗元及其散文进行解读和批评,在这些评论中虽有些较为中肯的批评和评价,但也充斥不少个人和时代的偏见。
洪迎华论刘禹锡柳宗元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境遇
洪迎华在《政治家刘柳在明清时期的接受境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中认为:因为永贞革新及王叔文等的关系,历史上对政治家刘禹锡、柳宗元的接受表现出诸多争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文学家身份的刘柳。唐宋时期,刘柳的政治作为及人格处于被贬斥的地位,降及明清,其接受境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接受者对永贞革新的认识走向公正和深刻,王世贞、王夫之、王鸣盛等人皆在对事件背景、过程的客观探讨中,重新审视和大力肯定了革新的历史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革新人物的不实罪名翻了案。另一方面,明清读者对革新中的人物角色表现出了较为复杂的接受心理。诸多史家大力肯定二王的革新作为,但在道德品行上却加以贬低,并对其用事作风示以不满。而对刘柳,则出现了由否定其人而否定其文,和尽管对刘柳与王叔文结交并在行事中的激切、浮躁不无微辞,但对其人其文均予以肯定的两种不同接受态度。
相关阅读
1 《入黄溪闻猿》柳宗元唐诗鉴赏
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 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 虚作断肠声。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县)。永州在当时属偏僻荒凉之地,奇山异水很多。诗人于永贞元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黔之驴》注释《黔之驴》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及赏析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的四大好事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 。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渔樵耕读《首春逢耕者》 南楚春候早,馀寒已滋荣。土膏释原野,百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耦耕。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与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一直都非常的有名,他是是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代宗师,备受诗人的推崇和爱戴。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与山水游记,欢迎阅读!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