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赏析

发布时间:2016-05-07 00:00

  导语:这是一首抒写感想的抒情诗。此诗写出晨读禅经的情景和感受,曲折地表达了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哲学见解。

  【原文】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⑴

  汲井漱寒齿⑵,清心拂尘服⑶。

  闲持贝叶书⑷,步出东斋读⑸。

  真源了无取⑹,妄迹世所逐⑺。

  遗言冀可冥⑻,缮性何由熟⑼。

  道人庭宇静⑽,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⑾。

  澹然离言说⑿,悟悦心自足⒀。

  【注释】

  ⑴诣(yì):到,往。超师院:指永州龙兴寺净土院;超师指住持僧重巽。禅经:佛教经典。

  ⑵汲(jí):从井里取水。

  ⑶拂:抖动。

  ⑷贝叶书:一作“贝页书”,又叫“贝书”。在贝多树叶上写的佛经,也作佛经之泛称。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叶经水沤后代纸,用以写佛经,故名。

  ⑸东斋(zhāi)指净土院的东斋房。

  ⑹真源:指佛理“真如”之源,即佛家的真意。了(liăo):懂得,明白。

  ⑺妄迹:迷信妄诞的事迹。

  ⑻遗言:指佛经所言。冀:希望。冥:暗合。

  ⑼缮性:修养本性。熟:精通而有成。

  ⑽道人:指僧人重巽。缮:修持。

  ⑾膏:润发的油脂。沐(mù):湿润、润译。

  ⑿澹(dàn)然:亦写作“淡然”,恬静,冲淡,宁静状。

  ⒀悟悦:悟道的快乐。

  【白话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创作背景】

  此首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龙兴寺在城南,住持僧为重巽,坐禅于龙兴寺净土院,与往在龙兴寺西厢的柳宗元相邻。由于重巽是楚之南的“善言佛者”,故称其为“超师”。柳宗元于永州好佛求其道,主要是拜重巽为师,或请其讲“佛道”,或到净土院读佛经。

  柳宗元生活在一个腐朽衰败的时代,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客观上受到无数打击,主观上又受到儒、释、道“三教调和”思想的限制,结果才不得施展政治抱负,贬斥终身,壮志未酬,走完了悲剧的一生。他像当时大多数有志于积极用世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上坚信儒家学说,以实现尧、舜、孔子“圣人之道”为奋斗的最终目的;同时又在佛教盛行的唐代崇信佛教,主张“统合儒释”(《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不过,他的崇信佛教,与王维愚妄地佞佛逃世不同,与白居易以信佛寓“独善之志”也不同。他是把佛教与诸子学说并列看待,想从中找出积极有益的内容作为济世的手段,以实现“辅时及物”的理想。不幸的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如愿,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因素和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倾向,最终落入了佛教唯心主义的泥沼。特别是在他遭贬永州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前途无望,更促使他到佛教中去寻求宁静与解脱,其时佛教对他的消极影响就更明显了。此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情境下创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到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其主要内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个名叫超的僧人(师)的寺院里去读佛经,有所感而写下这首五古抒情诗,既表达了他壮志未已而身遭贬谪,欲于佛经中寻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寻求一种超越尘世,流连于冲淡宁静的闲适佳境的复杂心情。

  头四句总说“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人把研读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清晨早起,空气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弹冠振衣拂去灰尘,身心内外俱为清净方可读经。可见用心之虔诚,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一个“读”字,是全诗内容的纲领;一个“闲”字,是全诗抒情的主调。诗人贬居永州,官职虽名曰“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但只是个“闲官”而已。闲人闲官闲地,无政事之烦扰,亦无名利得失之拘牵,正是难得清闲,正好信步读经。就读经来说,闲而不闲;就处境而言,不闲而闲,其复杂心情曲曲传出。

  中间四句承上文“读”字而来,正面写读“经”的感想。这里有两层意思:前二句“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是说书中真意不去领悟,妄诞之言世所追逐。诗人以自身崇信佛学的正确态度讽喻世俗之佞佛,即对于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领悟,而对于书中一切迷信荒诞的事迹却又尽力追求而津津乐道。正如诗人在《送琛上人南游序》中所批评的那样:“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学习佛经的正确态度和对佛经的深刻理解。后二句转写对待佛经的正确态度。“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意思是说:佛家遗言值得深思,修养本性怎能圆熟?“冀可”是希望能够的意思。言佛教教义艰深,必须深入钻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达到精审圆满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说: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学习它于变革社会有益的内容才算真有所得。这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主观的特殊理解。对此,诗人也有批评说: “又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离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柳宗元在对待佛教问题上与韩愈的有所不同。韩愈辟佛,是热心张扬“道统”的儒学家,主张对僧侣“人其人,火其书”;而柳宗元却认为在佛教教义中包含着与儒家圣人之道相通的有益于世的内容,否定“天命”的主宰。他自己最终陷入了佛教识破尘缘、超脱苦海的消极境地。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非国语》评注

《非国语》序 【题解】 《非国语》为元和三年(808年)于永州所作。是时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到永州已有四年了。 《国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它以记言为主,按 【查看全文】

2 《捕蛇者说》原文翻译

文章通过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有力得控诉了社会吏治的腐败,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坚持改革的愿望。文章如下: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捕蛇者说》原文翻译

捕蛇者说唐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时写的。 《捕蛇者说》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人,无御之者。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寂处观群动,独立自吟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 【查看全文】

5 唐代诗人柳宗元生平简介

导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人物生平

导语:在唐朝,诗歌繁荣的年代,诗人柳宗元有着很高的声誉,而关于柳宗元的生平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人物生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