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记述了作者柳宗元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1],为嵁为岩[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3];俶尔远逝[4];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5],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6],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有流水声,那清脆的声音如环佩叮咚,心里不禁暗暗高兴。在竹丛中砍出一条通道,钻过去俯身见有一个小潭,潭水非常清澈。小潭由整块的巨石作底,近岸边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处处突出水面的高低、岛屿、高岩、巨石。小潭四周绿树翠藤,交织攀缠如网,参差悬垂,摇曳多姿。潭里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象悬空而游毫无依托似的。阳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鱼的影子点点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尾巴一扭游到远处,往来倏忽,好象在和游人取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眺望,只见一条曲折蜿蜒的小溪,时隐时现。溪岸犬牙交错,无法探知它的源头。坐在潭边,四面竹树环抱,寂寥无人,那幽深悲凉的气氛,简直蚀骨伤神。由于这地方环境太冷清,不可久居,所以留下标志就离开了。
这次同游的有吴武陵、龚右,我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是崔家两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注释】
[1]坻(chí池):水中高地。[2]嵁(kān堪):高深的山岩。[3]佁(chì翅):痴呆的样子。[4]俶(chù触)尔:动的样子。[5]斗折:象北斗星那样曲折。[6]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唐宪宗元和初年进士,因罪被贬永州,与柳宗元交好。龚右:有些版本作龚古,生平不详。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的代表作《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小 【查看全文】
5 关于柳宗元一代宗师的历史地位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与荆楚文化传统一、哀怨感伤、发愤抒情的主题思想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楚地的文化氛围、《楚辞》中包含的那种楚民族的哀怨色调和悲凉气息感染着他,使他不由自主与屈原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