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在柳州

发布时间:2016-10-12 00:00

  在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在那里担任了刺史一职。那么,柳宗元在柳州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柳宗元,字于厚。公元793年,他考中进士,过五年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分派做集贤殿正字,职务是替王朝编篡校订图书。后来调任监田县尉,不久又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做监督和考察官吏的工作。公元805年正月,李诵当皇帝,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等人执政,积极推行改革。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并成为主要成员,担任礼部员外郎。革新行为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宦官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逼身患重病的皇帝传位给太子。这年8月,李纯当皇帝,对王叔文集团进行残酷迫害。9月,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

  1。 赴任柳州

  公元805年,旧官僚和宦官恨透了李诵皇帝,他们联合起来逼他退位,让太子李纯当上了皇帝。李纯皇帝很感激和信任他们,下诏令废除改革,对王叔文集团进行打击和迫害,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任司马官。

  水州是一个荒僻的地方。柳宗元任司马官的职务,名义上是小官,其实是个没有实际工作的罪犯。这一年的冬天,他携带六十七岁的老母亲爬山涉水来到永安州城。

  柳宗元在这里熬过了十个春秋。正月的一天,他在府内协助处理政务,忽然差役来报说:圣旨到!柳宗元楞了一下,慌忙整理衣冠快步来到大堂前跪下接旨。吏部官员手捧圣旨高声宣读:皇帝诏曰,柳宗元立即回京,钦此。

  当天晚上,柳宗元彻夜难眠,百感交集。他觉得能重回朝廷再展鸿图,为国家多做点工作了,心情非常高兴,吩咐家人收拾行装,尽快启程。

  柳宗元虽然任司马,还是尽力为百姓办事,关心百姓疾苦。永州荒野有一种奇异的毒蛇,它的毒液碰着草木都会枯死,咬人很难医治。这种蛇烘干做成药饵可治愈百病。朝廷诏令捕捉这种蛇,每年进贡两次的人家,可以抵交全年的赋税。

  有一天,柳宗元来到一个小山村,夜宿在一户姓蒋的人家里。吃过晚饭闲聊,主人面带愁容地说: “我一家三代人捕蛇,我的祖父被蛇咬死,我的父亲也被蛇咬死了。我干这行有十二年了,有几次被蛇咬也差点送了命。”说完长叹一声。

  柳宗元满腔情愿地说:“你怨根这个行业,若不愿干,我可以替你去请求官员,更换劳役,恢复你的赋税。”

  主人更加悲伤地说:“与我祖父同住在一起的,十户剩不到一户了;与我父亲同住在一起的,十户只剩下二三户了;与我同住在一起的,十户也只剩下四五户了。那些人不是饿死,就是逃荒去了。我是靠捕蛇才得以生存下来的。”

  柳宗元伤心愤怒地道:“我过去看到古书上说,‘苛政猛如虎’还半信半疑。今天听了你的话,才知道这是真的。赋税比毒蛇还历害呢!”说到这里大家都不愿再谈这个话题,坐了一会便各自歇息了。

  柳宗元关心百姓,百姓也都尊敬他。他奉旨回京的消息一传开,大家都来看望他,依依惜别。

  柳宗元离开永州城,乘船经过泪罗江。他眼前是连绵的山峰,浩缈的洞庭湖,奔流的湘江水,这一切正是屈原诗歌中描绘的景色。他见景生倩,想起屈原遭到陷害,报国无门自沉江的惨景,庆幸自己能重回京城,兴奋地挥笔写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诗云: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柳宗元回到京城,与他一道奉诏回来的还有刘禹锡等人。这是当朝执政的一些大臣怜惜他们的才能,奏请召回推备重用的。但是李纯皇帝听信馋言又改变主意,下诏书派遣柳宗元去任柳州刺史,刘禹锡任连州刺史。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中进士,一同参加政治革新,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接旨后商定同行赴任。

  五月中旬,春风送暖,万物扬眉吐气,到处布满生机。柳宗元怀着凄惨的心情,带着无限的惆帐与刘禺锡等人离开京城,一路风尘来到衡阳。明天就要分路了,柳宗元从此与老朋友分别,更加忧愁悲凉,心想要是得到皇帝的恩准,能归田遁世就好了,情不自禁地轻声吟道: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东西。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清晨,刘禹锡来与柳宗元告别。他看到柳兄瘦削虚弱的身体,仿佛觉得此别难以相逢,眼里含着泪水动情地说;“你要多多保重,常来书信!”柳宗元愁肠寸断,强忍住泪水送他出店门,拱手话别。

  柳宗元坐马车到桂林,然后乘船沿着白石河南下。六月初,他来到柳州,地方官员和乡绅在码头恭候迎接,一直送他到州府衙门。

  2。 祭天祈雨

  柳州是一个边远荒凉的地方,又常闹水旱灾害,人民的生活贫穷困苦。柳宗元觉得在柳州当刺史与在永州做司马显然不同了。现在自己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应该大力发展生产,为人民排忧解难。

  这一年的夏天,一个多月滴雨未下。烈日烘烤得树叶打卷,田地龟裂,禾苗干枯。若天不再下雨,田地里的庄稼就颗粒无收了。

  王法中有明文规定,遇到干旱的时候,地方官员一定要“祈雨并行五事。”

  这是说官员要带领人民祭天求雨保护庄稼。同时办理好冤狱;救济孤寡;省劳役赋税;查办贪x受x违法官吏;推荐人才这五件大事,以感动天神降雨。违者重的要罢官免职,轻的也要打板子。

  柳宗元认为天地间“元气”是真实存在的。山川的崩塌与阻滞,阴阳二气的变化都是有秩序的。动物和植物,灾荒和丰收是自然现象;法制和动乱则是社会现象,各依据自身的规律变化和发展,不是上帝主宰的。战胜自然灾害取决于人,不是取乎于神。古人迷信天神是愚蠢的。但是在严酷的法律面前,他也只好违心地祈天求雨了。

  柳宗元询问掌管祭祀的司功参军说:“现在天早缺水,你认为到什么地方祭天降雨最合适呢?”

  司功参军道:“城西面的群山中有一个方圆半里的大水潭,泉水喷涌,深不可测。四周林木苍翠,风景幽美。传说这里有蛟龙出没,当地人叫它龙潭。这里最适合。”

  柳宗元吩咐道:“你马上发布告示,文武官员和民众到龙潭祭天求雨。你去筹备供品。”

  第三天中午的时候,柳宗元带领地方官员及数百群众来到龙潭。司功参军指挥佣人摆上猪牛羊三牲供品,点上红烛香纸。仪式开始,大家都跪在地上,双手合拢低头闭眼,虔诚的许愿祈祷。

  柳宗元站在一块高大的岩石上,高声宣读亲笔写作的《祭雨文》说:“万物生长,望天护养,莫使粮食,毁于草莽。涌动潭波,云起雷响。下雨成功,惟神是奖……。”紧接着奏盛乐,鼓、琴、箫、钟等八种乐器齐鸣,声音震天动地。巫师跳起求神的舞蹈。舞动的四条黄色苍龙在鼓乐声中上下翻滚,左右摇摆,好象在吁风唤雨。

  回来的第二天,柳宗元的堂弟柳宗直病倒了,发高烧卧床不起。

  柳宗直曾考中进士,因为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受牵连未能做官闲居在家。柳宗元调往柳州。他看到堂哥身体虚弱,身边又天亲人,为了协助和照顾他就跟来了。

  柳宗直服药不见好转,昏昏沉沉地不吃也不喝。第五天的下午,他睁开眼睛,嘴轻轻地动了几下,不知道说什么,然后慢慢地停止了呼吸。

  柳宗元眼巴巴地看着堂弟死去,他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走出去愤怒的望着天空大声喊道:“老天呀老天,仁义正真你竞不知呀!”说完昏倒在地上。众人慌忙跑过来扶他回卧室,经过十多天的精心照料和耐心劝慰,能下床走动了。他头发斑白,瘦削腊黄的脸,眼角布满了零乱的皱纹,双眼失去往日的神彩,身体更衰弱了。

  释放奴婢

  柳宗元来到柳州府,第二天就与文武官员长谈,细心地了解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风土人情的情况。

  柳州刺史的职位空缺已经半年了,有许多公务等待处理。柳宗元起早贪黑的批阅文书,忙了一个多月才将堆集下来的事务办理完毕。

  八月初,柳宗元带着李司马和两位差人去下属的象县(今鹿寨县)巡视,体察民情,访贫问苦。

  中午的太阳高挂在天空,强烈的阳光照得大地冒白烟。一丝风也没有,空气又闷又热。在一片成熟的稻田里,有的水田只长着高高的稗草。大家走得又饿又累,来到一个村庄。李司马请柳宗元到村里歇脚,顺便找些东西填饱肚子。村子旁边有棵古榕树,浓荫华盖,几位老人和小孩在树下乘凉。柳宗元走到树萌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便与老人们聊起来。他问:“为何有的水田无人耕种呢?”

  老人们打量了他一会儿,知道是一个官员,心中由然而生一股怨气,愤愤不平地说:“前儿年天旱种田的人家交不起租谷,以身抵债去了。有的则弃田去外地谋生了。”

  趁着柳宗元与老人们闲谈,李司马到村里一个财主家通报说:“柳刺史要在这里用饭。”财主听说是州官大人光临满脸喜色,立刻吩咐家人准备饭菜,自己亲自去迎接客人。

  柳宗元随主人来到家里。主人斟茶双手捧上,他一边饮茶,一边仔细观察。这家财主有五间高大的砖瓦房,还有八间工房,家中数十位青壮年佣人忙着干自己的活。

  饭菜做好了,主人请柳宗元等人入席。主人频频举杯劝酒,柳宗元也不客气,开杯畅饮一直喝到微有醉意。

  主人请柳宗元到客厅喝茶。柳宗元问:“你家有多少佣人?。”

  主人回答:“有六十多人。他们都是交不起租谷来帮做工的,有的已经来几年了。”

  柳宗元惊奇地说:“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宪宗皇帝颁布《右准律》规定,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违者执而诛之。难道你不知道么”?

  主人苦着脸说:“他们欠我的债无力偿还,来帮工又给饭吃,难道还不好吗”?

  柳宗元沉思了一会儿,看着主人理直气壮温和地说:“他们欠债应该偿还。他们做工也应该折算工钱,这才是合情合理的”。主人无话可说,转移话题谈论风俗习惯了。

  太阳偏西,天气凉爽些了。柳宗元等人告辞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前的小路上。

  李县令敬仰柳宗元的才学和品德,很早等侯在路口迎接他到县衙门。刚坐下来,柳宗元问:“为什么有的财主人家有那么多的佣人呢?”

  李县令实情告诉他说:“贫苦的人家因天灾人祸,交不起粗谷或者还不起债务的,就把自己的子女抵押给债主,到期没有钱去赎身的就沦为奴婢了。”

  柳宗元意味深长地说:“旧朝代官吏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把压迫和奴役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有个别对人民态度好的官,人民就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其实官吏是人民的仆役,而人民才是官吏的主人。官吏拿了雇值就应很好地办事,否则人民就有理由罢免或处罚他。”

  李县令明白柳宗元的意思,面带愧色地说:“柳大人才学渊博见多识广,说得有理。下官甘当百姓奴仆,为百姓多办好事。”

  柳宗元还问了县里的田地、生产、赋税的情况,李县令一一回答。两人一直谈到深夜。

  柳宗元回到州府,马上制定发布告示说:凡是已经沦为奴婢的人,主人要把奴婢做工的时间折算为工钱。若奴婢所得与所欠的钱一样了,就可以恢复自由回家。同时规定各县官吏必须严格督查,对于违反法规的一律严肃查办。仅一年时间,柳州府有一千余人还清债务回家与亲人团聚。

  桂管道的行政长官裴行立观察史得知柳宗元颁行法规释放奴婢,发展生产,奏请皇帝给他奖赏。同时将这个法规在全道的州县推行,许多奴婢恢复了自由。从此后,很多穷苦人不再沦为奴婢。

  3。开凿水井

  柳州城江北居住600多户,江南居住300余户人家。柳江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柳江河堤又高又陡。城里的人每天挑着水桶到河里取水,要是遇着雨天坡陡路滑,常常连人带捅跌倒滚落到河边。离河边远的人家,每天挑水和洗衣要用一个人,有歌谣说:有女莫嫁柳州城,柳州跳水上天门。

  柳宗元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奇怪,对司户参军说:“汉朝的时候,中原的打井技术已经传入南方。中原地区八户人家就有一口水井,为何这里不挖水井呢?”

  司户参军说:“这里过去挖过水井,但是不久就会倒塌,有的甚至未挖成就塌了。传说城北有一家父子四人打井。井塌有二人被埋在里面,抢救上来时已经断气了。人们说挖井触犯了土地神,它不让挖井,从此后就无人敢挖井了!”

  稍停了一会儿,司户参军又悲惨地说:“这里春夏季节常下暴雨,河水浑浊,人们喝了河里的泥沙水会闹肚子,有的还送了性命。”

  柳宗元听后心情沉重忧伤,也不再问什么了。

  这天晚上,柳宗元翻来复去睡不着,一直思考着挖井的事情,但是总找不出井塌的原因。天刚亮,他起来匆忙吃一点东西,就与司户参军及大云寺的两位老和尚到河堤边仔细观察。

  他们从河堤的剖面清楚地看到,柳州城的土质上层是黄土,下层是半沙土。柳宗元脸上露出笑容兴奋地说:“你们看,水井的下层是沙土,泉水涌动推出泥沙,井的下部被掏空,上面又重压井就塌了。若是井打成后马上用青砖围砌就不会倒塌了。”大家都点头赞成。

  柳宗元决定在城北中部打一口大井,他又带领大家在城里转了一圈,选择井址。傍晚的时候回到府里。

  柳宗元与管理财物的司仓参军说:“准备在城中打一口水井,需要用大青砖一千七百多块,石灰八百斤,你去筹备吧!”

  司仓参军愁眉苦脸地说:“柳大人,下官掌管的钱连发俸禄都不够了,哪里还有钱去置办这些东西呢?”

  柳宗元说:“用我的俸禄钱去置办吧。”

  司功参军感到很为难,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说“遵命。”

  四月,天气暖和起来了,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满地春色。这一天风和日丽,三十六位青壮年分为三组,昼夜不停的往下挖。井挖成后立刻用青砖围砌,石灰沙浆填缝,在井口围上井圈。水井稳固又美观,城里及邻近的人都来观看,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柳宗元与文武官员在水井旁边举行落成仪式。他宣读自己写作的《祭井文》说:“怨惑讹言,终不能成。惟首善崩,今则坚好……。”

  城里的人们照样又打了数十口水井,大家喝上了清甜的井水。吃水不忘挖井人,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柳井。”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韩愈倡导

导语:柳宗元和韩愈倡导什么呢?柳宗元和韩愈是我国非常出名的文学家,在历史长河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柳宗元韩愈倡导什么呢? 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领导了古文运动,他们提出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的垂钓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垂钓诗,是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柳宗元的垂钓诗《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的改革思想与人格魅力

为什么说柳宗元是一代宗师?他又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 柳宗元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他刻苦攻读,积极进取,贞元九年(793)21岁考中进士,步 【查看全文】

5 全新解读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知道,一个历史人物的形成无外乎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一是家庭和家族的熏陶,再就是个人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柳宗元的人生很独特,年青时刚崭露头角就遭贬, 【查看全文】

6 柳宗元《黔之驴》注释

《黔之驴》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