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无论是论文还是叙事文,都有着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文章论,欢迎阅读!
一
柳宗元是唐朝杰出的散文作家,他在唐朝散文史上的地位,仅次于韩愈。韩愈非常推重他,在《柳子厚墓志铭》里说他“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卓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这是讲他的论文,说他的论文精练而强悍,根基深厚,证据坚固,意气风发。他在政治上参加比较进步的王叔文这一派。王叔文想改革弊政,夺取太监执掌的兵权,遭到失败。柳宗元连带被斥黜,贬官为永州司马。韩愈又称他贬官后“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指他那时更用力做文章,所作山水记内容更广阔,更深厚。这样赞美柳宗元的文章,是很得当的,没有过分的夸奖。
柳宗元爱永州山水,曾经用永州城外的冉溪来自比,称它为愚溪,表示自己“以愚触罪”。他称这条溪“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用来比他的文章“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这些话用来评价他的散文是非常确切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讲到他的写作经验。柳宗元先说明写作的目的,是“文以明道”。不是讲究间藻、声津的。其次,柳宗元提出写作时应该注意避免的几个缺点:“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怕轻易下笔不郑重;“未尝敢以怠心易之”,也就是写作的时候要态度严肃,怕写出来的文章松弛而不严整; “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怕写得模糊杂乱;“未尝敢以语气作之”, 怕把文章写得充满骄气。有了骄气,就容易产生主观片面的看法;头脑不清醒,就不能正确地辨明事理;掉以轻心,态度不严肃,会把文章写得草率浮滑。这种见解,也是从内容决定形式来的。
接下去他就讲他的写作技巧,分两方向来讲:(一)怎样运用技巧;(二)怎样吸收前人的经验。
谈到怎样运用技巧,他先提出抑扬来,抑扬就是要使文章避免写得平板,要有波澜。“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抑一下要更深入地表达内容,扬一下要更鲜明地表达内容。一抑一扬,既深入而又鲜明,那么虽深入而不至深奥难懂,虽明白而不至浅露。这种抑扬所造成的波澜,还要跟深广的内容相配合。否则,这就是我们说的“茶杯里的风暴”。可见光讲波澜还不够,还要有深广的内容,“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就是指有深广内容说的。既是源远流长的,讲究疏通,就要使它流得远。疏通了以后,要是一泻无余,那还不行,所以还要加以节制,让它有曲折,有层叠,有变化,“廉之欲其节”,“廉”是廉隅,即方楞,“节”是节制。方楞的不圆转,和通畅不一致,所以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疏通使它流得远,廉节使它有层叠,有波澜。内容既要广阔,也要深厚,“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重” 足厚重,正是指内容的深厚说的。“清”和“重”也是相反相成的,光是厚重恐读者不易理解,只是轻清,又怕缺少分量,所以既要厚重,来加强内容的深厚,又要轻清,来加强它的鲜明的表现力。所以要运用这种技巧,是用来“羽翼夫道”,也就是为“明道”,为宣扬道理用的,不是为技巧而技巧。
谈到怎样吸收前人的经验,他先讲怎样建立正确的认识,次讲怎样吸收各家创作上的不同成就。他先用经书做根据,根据《书经》来求它的“质”。《书经》足古代统治者的文诰、宣言以及有关政治的文件汇编。这些都要求质直,所以他取它的质直。《诗经》,照孔子在《论语》里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诗可以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柳宗元因此“求其恒”,“恒”就是恒久不变,端正思想感情是恒久不变的工作。《礼》是要调节人们的行动使它合宜,所以要从《礼》求“宜”。《春秋》表扬好的,批评坏的,用词极谨严而有决断,所以从它求“断”。《易经》是讲究事物的变化的,所以从它求变动。这里,柳宗元还是结合写作来考虑的,他要根据各种经书的精神来写作。
他对于当时认为是文章典范的作品,也注意吸取它们的风格。《穀梁传》是解释《春秋》的,它非常严格地根据《春秋》中的一字一句来进行解释,所以他要采取这种谨严的表现方法。“厉其气”就是使文章写得极为谨严,“厉”是严厉,这里有谨严的意思,“气”足文气。《孟子》、《荀子》的文章极畅达,所以有取于他们的畅达。《庄子》的文章恣肆奔放,这里有取于他的恣肆奔放。说《老子》只是用作陪衬。《国语》里富有诙谐的趣味,所以有取于它的风趣。《离騷》采取了古代神话传说来寄托作者深远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取于他的幽深。司马迁用《史记》这部书概括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用词极为简洁,所以有取于他的简洁。
要把不同的内容很好地表现出来,还要学会不同的表现手法。有写得刚健的,有写得柔婉的,有写得朴素的,有写得富丽的,有写得细致的,有写得疏放的。这些不同的风格,适用来表现不同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学习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厉其气”“畅其支”“肆其端”等,就是要从不同的作品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使自己成为写作的多面手。
二
再就柳宗元的创作成就说,先看论文。柳宗元的论文最著名的为《封建论》。苏轼说:“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 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其后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柳宗元的《封建论》为什么做得那样好?他运用了怎样的思想和写作技巧才能获得这样的成就?
《封建论》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 (领主政治)的制度不如秦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地主政治) 好。首先,他针对当时人在理解上所存在着的困难问题加以解决。
认为分封诸侯这种制度是三代圣王所创立的,郡县制度是短促的秦朝所创立的。圣王的制度自然是正确的,短促的秦朝的制度自然是不正确的。柳宗元要人们接受郡县制,他正视这种阻力,先从破除这种阻力着手,他提出“形势” 二字来说明三代圣王之所以实行分封诸侯,是因为形势的不得已。柳宗元指出三代的实行分封是出不得已。当时诸侯归向商汤的奋三千个,商汤靠了他们来废除夏桀,他自然无法把三千诸侯都废掉;诸侯归向周武王的有八百个,武王靠了他们来战胜商纣,自然无法把八百诸侯都废掉,这是不得已。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分封是私心, 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因为分封是想靠诸侯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是出于私心,因为郡县制可以减轻人民所受的诸侯迫害,所以是公天下的开端。这样来立论,就更有说服力了。
三
柳宗元的叙事文,最著名的是《段太尉逸事状》和寓言。《段太尉逸事状》写了段秀实两件逸事,只就第一件事来看,段秀实的精神面貌就非常鲜明地刻画出来,并且具有感人的力量,成为传记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柳宗元凭着怎样的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呢?首先,他描绘出一个典型环境,从而展开矛盾。其次,他不是从段秀实在邠州做官写起,却是从“太尉始为泾州剌史时”写起。因为泾州刺史本来不必管邠州的事,可是段秀实却不忍看邠州百姓受害,投身到邠州去,投向矛盾的漩涡中去,这一行动,就突出了他的可贵的性格,表现出段秀实不畏强暴、为国为民尽力的高尚品德。接着,把他那种从容不迫,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完全写出来,使他的性格更显得饱满而丰富了。
柳宗元的带有寓言性质的叙事文也极有名,如《捕蛇者说》。 他先写那种蛇极毒,可是为了捕这种毒蛇可以“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人们不怕死亡的危险,反而争着去捕蛇,这是一转。“有蒋氏者,令其利三见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悲)者。”又一转。既然这样可悲,所以“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又一转。“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又一转。文章经过几次转折,越转越急,一直转到缴纳田赋的不幸,比捕毒蛇更不幸,归结到全篇的主旨,就显得非常有力。最后归结到“苛政猛于虎”,来点明全篇的用意。柳宗元在这篇文章里揭发暴政的毒害比毒蛇更厉害,描写悍吏的扰民,对人民具有深刻的同情,所以有高度的思想性。
四
柳宗元的散文,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游记。他的山水游记,正像上文指出的:“漱涤万物,中笼百态”、“清莹秀澈,锵鸣金石”。他刻画山水之美,能够显出它的特征个性,如同把万物的百态,都加以洗剔,使它的本来面貌显露出来。他的文章之美,也是清莹秀澈,没有一点尘污,具有锵鸣金石的音节。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际都写到山水中去:他感到永州的山水跟自己有同样遭遇,把自己的性格身世跟山水结合起来因而爱它的。这种感情,在《愚溪诗序》里写得很明白。他说愚溪“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拿自己的身世遭际来比愚溪。又赞美它“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这也像赞美自己和自己的文章。他在《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末了,发了一通感慨,感叹钴鉧潭西小丘山水之美,被弃在当时荒僻的永州,这不是跟自己被放逐的命运联系起来了吗?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际跟永州山水联系起来了,所以能够深深地爱好永州山水,能够写出永州山水的特征,创造出新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来,像他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便是。
这篇游记最精彩的地方是写潭水游鱼。潭水的特点是清澄。他通过鱼儿、日光、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来写水清,是一种形象性的表现手法。再看他怎样写鱼,写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画,这是静止的画向。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地快乐,这是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再看他写潭上景物,善于用比喻,抓特征。写流到潭里的小溪,就溪身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写小溪。由于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看不见的一段这种光亮就灭了,所以一明一灭,这就非常精确地写出所看到的特征。最后,写出对小石潭的总的印象,极力写它的幽静,幽静到“凄神寒骨”,使人感到静得可怕。“凄神寒骨”是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以上粗浅地谈到了柳宗元散文的二个方面。无论是贯彻自己“文以明逍”的主张的《封建论》,还是短短的山水小汜,他都或者着力论述,或者仔细描绘刻画,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即所谓“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未尝敢以怠心易之”。在《捕蛇者说》里,他先强调捕毒蛇的危害,再用来反衬苛税比毒蛇为害更甚,就是用的映衬的手法。在那篇文章里,他用了几个转折才有力地归结到正意,正是“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的手法。他的立论坚实而不可动摇,他的文章极简洁有力。他的散文像《封建论》的正大,山水记的精工,寓言、传记的富有风趣,确是具有多样的风格。由此可见,他的创作经验谈,是从他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原载《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全文7000字)
选自《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 第191-198页
相关阅读
1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这篇散文《小石城山记》共计221个字,是诗人柳宗元所写,记叙了亲身经历的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 【查看全文】
3 江雪 柳宗元赏析ppt《江雪》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诗作中的经典之作,为著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描写的是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永州时期山水田园题材诗歌特点导语: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歌很有特点,无论是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以及他寄情山水;还是佛理的渗透,无不体现柳宗元多维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 永州时期,柳宗元 【查看全文】
5 柳宗元的文艺思潮及其影响柳宗元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他的为人、为官、为文,都可以作为这一结论的有力支撑。 绪 论 有唐文章,首称韩柳。诚以起八代之衰风,作散文之宗匠,其精神气力 【查看全文】
6 江雪柳宗元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