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柳宗元是唐代诗人,他才华洋溢,但是仕途却并不顺利。而诗歌《七律》就是诗人被贬的时候所创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诗《七律》,欢迎阅读!
七律·柳宗元(宽韵)
寒风瑟瑟庙堂牵,君子为人直往前。
心系民情求正道,身忧国本忍流言。
冲罗陷阱抨时弊,克险排坚吊古贤。
曲笔婉言翰似剑,苌弘化碧柳如泉。
注:流言: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
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甚至民众也还骂声不绝。
吊古贤: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柳常以凭吊古人如苌弘、屈子等以自慰自励。
七律·柳宗元永州十年
寒江抱雪钓孤舟,羁客南来十载游。回首长安悲国是,栖身草舍煮心秋。
永州司马柑香结,华夏文明庶子忧。一脉诗魂传万代,共狷潭水洗潺愁。
七律 柳宗元
德誉吾宗文寿世,万端摈弃哭秋风。
峭幽峻郁书悲愤,疏淡清深述曲衷。
天说恢弘缘子厚,道明顺致誉河东。
永州山水皆凄怆,渠纵潭横本不同。
七律●叹柳宗元
鼎新除弊寸心丹,功败垂成筋力残。
祸起萧墙倾巨厦,谪迁蛮郡怅征鞍。
一朝构陷蒙羞易,十载沉埋雪耻难。
寥落荒州抑郁死,诗文每读泪阑干。
博友雅韵:
文学巨匠柳宗元,诗文著有六百篇。
吟咏山水情醇丽,论说黼黻犀利巉。
非要得瑟去从政,一贬再贬频丢官。
伴君如同伴虎狼,越是才高早完蛋。
七律*唐宋八大家之 柳宗元
文坛巨擘柳河东,宦海沉浮志未穷。
力挽衰亡八司马,独垂江雪一蓑翁。
风餐十载寒心底,血注千章泣鬼雄。
开化蛮荒除俗弊,衔悲尽节几人同?
注:“风餐十载”——指“永贞革新”失败后,子厚被贬湖南永州十年,后又贬广西柳州四年,死在任上。
“除俗弊”——系指子厚谪守柳州时针对“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拥,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详见《柳子厚墓志铭》。
七律.读《唐宋八大家集》-柳宗元
子厚友韩同倡古,哲思深邃似庄周。
梓人故事喻国治,太尉传奇显智谋。
永鼠遭灾因主变,黔驴被噬乃能休。
生活万事皆藏道,格物知之履孔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译文: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逝于柳州,年仅47岁。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 【查看全文】
2 柳宗元渔翁翻译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 【查看全文】
3 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导语: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位,深受人们的喜爱。 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 【查看全文】
4 柳宗元、欧阳修与范仲淹导语:柳宗元、欧阳修与范仲淹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欧阳修与范仲淹,欢迎阅读! 心多宽,路多远柳宗元、欧阳修、范仲 【查看全文】
5 唐代诗人柳宗元生平简介导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 793)进士,曾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时为礼部员外郎,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集团。这个政治改革集团,反对藩 【查看全文】
6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唐诗鉴赏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柳宗元诗鉴赏: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描绘了愚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