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才子王勃

发布时间:2016-03-11 00:00

  导语: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短命才子王勃,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公元676年的秋天,王勃经过福建到达现在广东的合浦郡,登上了一艘渔船,他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前不久,他的父亲受到王勃的牵连,被贬官到交趾。

  一开始的时候还风平浪静,王勃站在船头上,看着远方的天水相接,想起前不久在江西南昌滕王阁上作的那篇赋《滕王阁序》,赋中有一句自己最为得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洪州都督在滕王阁内大宴宾客,王勃路过此地,应邀参加集会,被安置在末座。酒酣耳热,题诗作赋,众宾客互相推让,一直让到坐在末座的王勃,王勃没有谦让,提起笔来。他注意到都督脸上轻微露出不屑的神情,离开座位,走到阁外去看风景了。当时王勃也没有在意,泼墨淋漓,写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旁观的宾客,虽然也发出几声赞叹,但那明显是出于礼节。直到他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听到了众宾客的轰然叫好声,很明显是发自内心的。都督听到了叫好声,踱回阁子,看到这句,脸上的神情霎时变了,连连赞叹:“此真奇才,当垂不朽矣!”待到全篇写完,王勃已被众星捧月,拥到上位端坐。

  在这烟波浩渺的大海上,才能真正领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但是船开不久,风就起了,海上云雾变得更浓了。王勃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交趾,看到了父亲在渡口向他挥着手。实际上,风烟滚滚,也就只能看到几百米之外。他努力回想几年前见到的父亲的模样,但时间久了,一片模糊。他再试着回想几个朋友的面貌,但就在这个时候,听到一声巨响,身子一侧,翻天的巨浪从上空向他压了下来,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然,上面描写中的一些细节,是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的想象。但事实是,王勃确实在公元676年的初秋,落入广州和交趾之间的海里,历史书上记载他是因落水惊悸而死,那么应该是被从水中救出来了,然后才因惊吓和伤风而死。但也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勃被淹死在海中,而且被海水冲走了;另一种说法是,王勃是自己投入海中自杀的。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王勃死于水是无可置疑的。那无情的海水夺走的不仅是一个生命,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子的生命,更淹没了一代才子的理想,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那一年,王勃27岁。

  一篇文章得罪了唐高宗

  《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瑕。”少年王勃就很有名气,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将他和另外两个兄弟合称“三株树”。公元661年,王勃12岁时遇到了名医曹元(世称曹夫子),他听从父亲的“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肖” 的教导,拜曹夫子为师,学医五年,终于“升堂睹奥”,进而“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达到了“滓秽都绝,精明相保”的境界。

  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15岁的王勃上书,提出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刘祥道看后,十分惊讶,称赞王勃为“神童”,并上书举荐。666年,王勃被任命为朝散郎,其出众的文才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高宗的儿子沛王邀请王勃到王府任修撰。所谓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文件,写写诗歌文章。

  有一次王勃陪沛王观看斗鸡比赛,沛王的鸡与英王的鸡搏斗,王勃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来讨伐英王的鸡,觉得很好玩,也是为沛王助兴。英王看了却很不高兴,一场斗鸡游戏不欢而散。高宗得知此事,认为王勃在挑拨王子兄弟间的关系,就下令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第一次遇到打击,心情异常沉重。669年 5月,王勃离开长安,与杨炯等人结伴而行,入蜀地游览。

  673年,王勃听一个担任虢州司法的友人说虢州有很多药草,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了虢州参军之职。担任虢州参军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影响他自己一生的严重事件,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到了自己的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暴露后,王勃被判死刑,幸好遇到大赦,才免一死。但是官职没了,父亲也因此事受到连坐,从虢州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

  因为王勃是个才子,第二年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原职,但王勃决计不做官了,他要专心学医写文,但首先要到交趾去看望被自己牵连的父亲。675年的春天,王勃从老家龙门起程,经过洛阳、扬州、江宁,到了洪州。在洪州正赶上都督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之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参加,留下了那篇留传千古的文章和那首千秋流芳的诗歌,然后继续南行,11月初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海南,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命运坎坷的“初唐四杰”

  王勃短暂的生命就如初唐天空的一颗流星,在天际划过一道光芒,余下的一点陨石坠入了碧蓝澄澈的大海。王勃和他的另外三个朋友被合称为“四杰”。“四杰” 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初唐的诗歌,所代表的是初唐的文人群体,在历经几个世纪的痛苦酝酿之后,一种新的精神终于冒土而出。这种新的精神,到了盛唐茁壮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气象,但在“四杰”所处的时代,还是有点模糊,其中有对未来的憧憬,又有对未知前路的犹疑,时而慷慨,时而哀婉。

  四杰中的其他三杰的境遇和王勃相似。骆宾王有“神童”之称,7岁写出咏鹅诗,杨炯自幼聪敏好学,11岁即举神童,卢照邻10岁即从曹宪,王义方授苍雅,读遍了邓王府所藏的12车书。他们的仕途都不顺利。卢照邻受到邓王的赏识,邓王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初年,被任命为益州新都尉,秩满后漫游蜀中,然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

  骆宾王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仪凤三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次年遇赦得释。于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弃官游广陵。

  只有杨炯顺利一点,但也只做到了县令。除了杨炯之外,他们的死亡都属于非正常死亡。骆宾王参加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军队,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卢照邻染风疾,隐居在长安附近太白山炼丹,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迁移到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终因不堪心灵和病痛的折磨,投颍水而死。四杰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系。王勃坠海而死,骆宾王可能是投江而死,卢照邻是投颍水而死。

  王勃死亡时,还未到而立之年,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已经足以使他立于世而不朽,后来的杜甫就称赞他和他的朋友的诗歌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是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的眩目亮光,却成为后世永久的记忆。我们为这颗流星的滑落而叹惋,如果不滑落,当有更绚烂的光彩,但是对于王勃来说,27年的生命,空中的那一下闪耀,已经足够了。


相关阅读
1 王勃滕王阁序翻译

导语: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及翻译。(原文长,耐心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生毕业网。 滕王阁序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 【查看全文】

2 王勃的诗集及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查看全文】

3 《滕王阁序》中的景与情

导语:王勃一直在郁闷中自我排解,在失意中自我勉励。所以,他眼中的景既是登阁所见之美景,又是内心曲折复杂的情感映射。他带我们走进如诗如画的境界之时,也带我们走进了他 【查看全文】

4 《山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全诗如下: 山中 长江悲已滞, 【查看全文】

5 王勃《咏风》赏析

咏风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 【查看全文】

6 王勃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知难而行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文采斐然,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滕王阁序》是古代散文,又是一篇难文硬文。因为它的难、硬,以往上课时,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