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别薛华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2016-04-05 00:00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出自王勃的《别薛华》。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注释】

  薛华:即薛曜,字曜华,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为累世通家。薛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huáng):惊恐不安貌;匆忙貌。问津:问路。津:渡口。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悲痛欲绝。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

  生涯:人生的极限。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知识拓展 王勃成就】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相关阅读
1 王勃的诗的特点

导语:王勃文采俱佳,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简述王勃的诗的特点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 【查看全文】

2 《王勃的故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王勃的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 【查看全文】

3 王勃是初唐的吗

王勃是初唐的吗?这成为人们非常纠结的问题。王勃是著名的唐代诗人,非常的有才华,为中国诗坛作出卓越的贡献。 王勃,字子安,初唐时期的一颗流星,说他是流星,仅仅是就寿命 【查看全文】

4 关于王勃的高中作文

在诗坛上,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才华洋溢的诗人王勃。而如今,我们也开始编写关于王勃的作文。 第一篇:关于王勃的高中作文 隔着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我试图一次又一次走进他,去 【查看全文】

5 王勃的资料大全

王勃,少年英才。你知道王勃是哪里人吗?关于他的事情知道多少呢? 王勃的资料大全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 【查看全文】

6 王勃圣泉宴原文赏析

王勃的《圣泉宴》是一首记叙出游欢宴的诗。诗人详略得当,取舍适宜,重点放在欢宴卜,切合题目。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