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这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表达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全诗如下: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相关阅读
1 王勃《别薛华》译文及注释
《别薛华》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 【查看全文】
2 王勃秋夜长原文及注释《秋夜长》描写的是一个闺妇为她出征的丈夫赶制寒衣的事,把一个闺妇的愁思写得真切动人: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皇,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 【查看全文】
3 王勃作滕王阁序翻译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 【查看全文】
4 诗人王勃辛苦学医王勃的代表作有《咏风》、《滕王阁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等。 十三岁的王勃随父亲一起来到洛阳城,真的开了眼界,见了不少稀罕东西,他每天在街上到处乱走,看 【查看全文】
5 描述王勃的滕王阁序成语导语:在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有哪些成语呢?《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巅峰之作,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佳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勃的滕王阁序成语,欢迎阅读! 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形 【查看全文】
6 王勃之死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年27 岁。这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王勃,字子安,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