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勃父亲是谁?是怎样的一位出色人物才培养出如此有才华的诗人王勃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勃父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代诗人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王福畴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公职,与当时的大文豪杜易简等人颇有交情,因而王府虽称不上家世显赫,却也是往来无白丁的书香门第。
王勃的父亲爱好诗书,因而对儿子文学功底方面的培养也十分用心,年幼的王勃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于诗歌骈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王勃文采斐然,十四岁已是进士及地,未及弱冠便入仕途,在当时来看,无疑是光耀门楣的一件喜事。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父子二人一同在朝为官,生活平静而安逸。
然而王福畴虽为饱学之士,对官场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却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终于有一天,在他的纵容下,王勃的一篇《斗鸡赋》檄文令他苦心经营得来的大好前程毁于一旦。唐高宗读此文后大为震怒,遂将王福畴父子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秋冬之际,王勃得好友引荐而谋得虢州参军一职,父亲王福畴因此暂时卸下了心头包袱。然而未过多久,年少气盛的王勃再次铸成大错,终至父亲大难临头。
在任上,官奴曹达犯罪,王勃怒而杀之,其后虽得朋友庇护而得以保全性命,可是父亲王福畴却因此受到了连累,不仅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更以年迈之躯被远谪至南荒之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上元三年春夏之交,王福畴在自己的寒舍,终于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儿子。但见老父生活困顿,王勃不仅悲从中来,父子抱头痛哭,依依惜别。不久之后便传来王勃回乡途中沉船殒命的噩耗,王福畴痛惜,父子匆匆一别,终成诀别……
知识扩展:诗人王勃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相关阅读
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⑴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 【查看全文】
2 王勃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对中国的文学作出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欢迎阅读! 王勃(649~676年),汉族 【查看全文】
3 王勃《蜀中九日登高》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 为什么 九月九日:重阳节。 他乡:异乡。 北地:北归。 1.前人在评价这 【查看全文】
4 王勃《咏风》诗歌鉴赏《咏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 【查看全文】
5 王勃《山中》翻译与赏析王勃《山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查看全文】
6 王勃诗词欣赏《临高台》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临高台,高台迢递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 鸾歌凤吹清且哀。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高台四望同, 帝乡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