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是唐朝什么时期

发布时间:2016-12-05 00:00

  导语:王勃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深受人们的尊敬,可惜的是王勃英年早逝,让人们非常的遗憾。而王勃是唐朝什么时期?也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王勃是唐朝什么时期?

  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位大诗人,因为他们大都生活在初唐时期,并且诗写的极好,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这个时期大约是唐朝从唐太宗时到武则天时代。

  王勃(650— 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著有《元经》、《中说》行于世,去世后谥为“文中子”。叔祖父王绩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做过文职小官。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作文章,构思敏捷,词情豪迈。九岁时他得到颜师古《〈汉书〉注》,便作《指瑕》,指出注中的错误。颜师古是颇负盛名的学者,王勃敢加以评论,表现了少年老成的不凡胆识。兄长王勔、王勮都很有才气,当时王福畤的友人杜易就称这兄弟三人为“王氏三珠树”。

  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他指陈朝政,主张“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提倡“重耕耘之务”,阐发了“德治”和“法治”并用的政治思想。虽然不是什么新的创见,但出自一少年书生之口,刘祥道深为赏识,称誉他为“神童”。刘祥道上表朝廷加以推荐,对策得高第,被任朝散郎,时王勃才十四岁。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封禅泰山,王勃写了《宸游东岳颂》,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又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到他很有名声,召为沛府侍读兼修撰,他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10篇,沛王对他非常爱重。当时,诸王之间盛行一种斗鸡的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斗鸡文》,风传一时。此文为高宗得知,斥责其意在挑拨诸王的矛盾,禁止他入府。以后他漫游江汉,客居剑南,登山远望,睹物思古,并赋诗以抒怀。

  咸亨元年(670)王勃到虢州,经友人推荐,被补为参军。这时他写了不少诗赋。但由于他耿介清高,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忌。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逃到王勃处隐藏起来。王勃担心被人发觉危及自己,于是杀曹达以灭口。结果事泄被告发,应判死刑,幸逢上元元年八月改元大赦,得免一死。他父亲时任雍州司户参军,因受其连累,贬职为交趾令。

  上元三年(676)王勃再次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渡南海时,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心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寿命很短暂,但有不可忽视的文学成就,其诗文在唐代及以后有很大影响。《新唐书》本传说他“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这是很出名的文学典故。他的散文虽然承袭了汉魏六朝骈体文的文风,辞藻华美,却能推陈出新,写出前人未能道及的意境。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唐摭言》卷五载,显庆(656 —660)年间,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曾在章江和广润门之间修建了一处滕王阁。后阎伯屿继职任洪州都督,上元三年(676)九月九日重阳那天在滕王阁上设宴。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写好一篇宴滕王阁的文章,借此在众宾客面前夸耀女婿的才华。勃正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也被邀请参加。宴会开始,阎公故作姿态,拿出纸笔,遍请各位来宾作序,知情的宾客都推辞了。当阎公请到王勃时他一点也没有谦辞,接过纸笔满怀信心地写了起来。阎公因精心安排被打乱,非常生气。借口更衣离开了宴席。可是他不放心,遣人窥探王勃所撰之文,并一一汇报。起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老生常谈。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当听到再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时,阎公便矍然而起,感叹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这篇有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通称《滕王阁序》。这篇序文与六朝堆砌辞藻、晦涩难懂的骈文文风不同,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舟,下临无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描写了眼前自然景色和楼台殿阁的壮丽,极为简练优美又富有情趣。其中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最为精绝,成为千古名句。

  王勃还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明自己仕途屡遭坎坷,但不甘自弃,仍要振作精神、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

  王勃一生虽年未满三十岁,但著作不少,据统计,文章有数百篇,文集30卷,可惜多已亡佚,仅存40余篇。王勃写诗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说:“沈、谢争骛,适足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他的作品使初唐的诗风为之一变,特别是反映社会现实而富有价值的五七言诗。七言诗代表作有《采莲曲》、《腾王阁》。如《滕王阁》写道:

  滕王高阁临汪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中即景抒情,表现了物存人亡,岁月无情的感慨。其风格高昂,气势雄放,与六朝的浮靡诗风迥然不同。

  王勃五言律诗写得尤有特色。如:《山中》写道: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作。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在长安时为去四川的友人杜某送别之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言豪放,意境高雅,明白贴切,炉火纯青,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其他如《九日》、《咏风》、《别薛华》等也都很有特色。《全唐诗》收有王勃诗2卷,60余篇。还有杨炯所编并序的《王子安集》行于世。

  王勃之死

  王勃在童年时曾作过一个梦,梦见一仙人为他在身上披过一件袍子,那衣襟上盛开的是墨色的花朵。王勃有时候写完诗文,会把笔尖上的墨汁滴入酒中喝下。

  王勃因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虽然曹达是自杀。可是王勃还是被冤枉,被押至断头台。

  临死前,王勃的好友杜镜(沈晓海 饰)登上楼阁,在高处对着王勃大声说:“子安,你好生地去吧。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说完,杜镜放飞了手中的美人风筝。王勃仰望着风筝,笑道:“想我王勃一生游戏人间,生即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惟杜镜也。知我者惟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

  万幸的是,有人来报,改了新的年号,天下大赦,以显皇恩。天下大赦,街上歌舞升平。王勃却自言自语:“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心空空荡荡,全无主宰?王勃,王勃身在何处?为什么这像别人的节日?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现在国运兴旺,十年后的大唐必将是古来第一强盛的王朝。我想三年后,必将出兵吐蕃。”王勃在马上对杜镜说,他们这是在离开长安,去往外地的路上。“你赴任蜀川,正是首当其冲。国家将有大事,也正是你施展才华的好机会。我预祝你功成名就。”

  杜镜说:“既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子安何不大力振作,再跃龙门呢?”

  王勃道:“于仕途功名,我是心灰意冷了。饱学而无用,实乃人间一大败笔啊。”

  在野外休息时,王勃端着酒碗道:“家父受我牵连,风烛残年还将奔波于沧海之外。实在愧为人子啊。幸好我懂些医术,能够为他老人家亲手调理汤药。今后只有晨昏侍奉在他老人家面前,我才能心安哪。有生之年,恐怕这是我惟一能够做好的事情了。”

  杜镜道:“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

  王勃说:“王勃已是个活死人了。虽托生于天地之间,实乃偷生于造化之外。然这造化之事,又有谁能看得清楚呢?”他见杜镜还是面带忧伤,又劝慰:“我们不是有过一次生死之别了吗?就当,就当王勃是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就像这——风。”他指着吹动野草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镜拿出纸笔,要王勃写下佳句赠与他。风大,吹跑了纸。杜镜展开身上的斗篷,王勃在斗篷内面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路旅途劳顿,一日他被歌声叫醒,发现自己在一条船上。老船工正在一边唱歌一边补鱼网。王勃问他:“老人家,这是什么地方啊?”

  船工笑道:“你是做着梦来的吧?”王勃说:“难道,这还是鄱阳湖吗?”

  船工问王勃:“你是做什么营生的?怎么会昏倒在那个草滩上?”

  王勃回答:“我是行医之人。”

  船工大笑:“医生!哈哈。你趴在那草滩上,倒活像一条搁了浅的大白鱼。”

  天又黑了。王勃在船上说:“我要去大海。听说海水是腥的,像血一样。”

  船工道:“没有风,哪里也去不了。”

  王勃叹了口气:“世人等风,惟王勃等死。”

  船工道:“小老儿我活了七十多岁了。天天在等死。这个死啊,就像那个风一样,它说来就来。哪里是受人摆布的。懂不?”

  王勃轻轻摇了摇头。“可人心似风,又是听谁摆布呢?”

  老船工摆摆手:“管它呢。人活在世上,从梦里来,又回梦里去。只要眼睛睁着的日子里,有酒便是快活啊!”

  王勃在湖岸边遇见一位被贬到此地的宫女。宫女吟诵王勃的《铜雀伎》: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她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公子正是王勃。宫女对他说她从没见过王勃,王勃的这首诗似是专为她而写。

  九九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摆筵席,遍请文人雅士去写文章。九九重阳的前几日,湖上正好起风,王勃乘船赶往南昌的腾王阁。重阳节当天,王勃向阎都督问候过,便提笔开始写。谁知阎公有些不悦,还讽刺着说什么久闻王勃善打腹稿,定要假寐片刻,以壮文思。他命人给王勃搬来一张榻,王勃很尴尬,听见旁边的文人议论:阎公的女婿,昨晚已经撰好了文稿,今天就照搬照演。大家心照不宣,他王勃是无知,自取其辱。

  阎都督也暂时离开了设宴的大厅。王勃有些心绪不宁,这时书童端来一支上部断了一截的毛笔,说是一位老船工给公子送来的,并有一句话要转告公子——“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笑赞说得好,顿时文思如泉涌,落笔写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书童跑去报给阎公听,阎公说老生常谈耳。书童来报第二句:星纷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说此乃故事也。“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听到第三句,阎公略带惊喜地说快传、快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绝唱成了!

  王勃走了,众人却发现有一句少了一个字,“槛外长江”与“自流”之间空出了一个字的空白。阎公忙令书童去叫住王勃。

  “最后一句,中阙一词,不知当作何解。”书童问王子安。王勃叫书童伸出手来,他的毛笔并没有蘸墨。书童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合上手,然后去向众人摊开。手上无字,大家却明白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公元六七六年,王勃渡海时溺水而死,终年二十六岁。


相关阅读
1 有关王勃滕王阁序古诗

导语: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王勃滕王阁序古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王勃滕王阁序古 【查看全文】

2 王勃《滕王阁序》少写一字是如何补上的

在题画、题诗词时,难免会发生漏字的意外。如何补救?且看下列大家的做法。 唐代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相传当年王勃题写此文时,最后一句为阁中帝子今何 【查看全文】

3 王勃是唐代哪个时期

王勃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写下了很多的诗,而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揭晓王勃是唐代哪个时期谜团,欢迎 【查看全文】

4 王勃花非花原文及赏析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 【查看全文】

5 王勃的寂寞谁人懂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 公元653年,在唐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婴主持下,滕王阁傲然屹立于赣江江畔,登阁远眺,只见群山巍 【查看全文】

6 才华横溢王勃遭“天妒英才”

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