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22 00:00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诗人王昌龄与友人告别,表达他心中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送魏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赏析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的“三境说”

王昌龄的三境说,它从主客观关系方面阐述了意境学说中应当存在着的不同层次。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先秦至六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怎样的呢?了解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学习《从军行》的前提。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查看全文】

3 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七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诗歌章法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词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值得一读。 作为安排文章结构、 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艺术, 章法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王昌龄在前人章法理论的基础上, 密切 【查看全文】

5 诗人王昌龄的诗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下面是诗人王昌龄的诗,欢迎阅读。 诗人王昌龄的诗 送薛大赴安陆 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查看全文】

6 唐诗塞下曲四首 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是王昌龄所写的诗篇,展现了统治者的好大喜功以及人民的痛苦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塞下曲四首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