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曲 王昌龄

发布时间:2016-09-19 00:00

  这首诗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的风格,是王昌龄流传千古的佳作。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译文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赏析

  天宝(742—756)年间,唐玄宗宠纳杨玉环,淫佚无度,诗人以汉喻唐,拉出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遗弃陈皇后的一段情事,为自己的讽刺诗罩上了一层“宫怨”的烟幕。更为巧妙的是,诗人写宫怨,字面上却看不出一点怨意,只是从一个失宠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宠的情状,这样,“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沈德潜《唐诗别裁》)。

  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为有见于此,前人评论此诗,多认为是诗人代失宠的旧人抒发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不寒而寒,赐非所赐,失宠者思得宠者之荣,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词也。”这些说法,尽管不为无见,但此诗的旨义乃叙春宫中未承宠幸的宫人的怨思,从而讽刺皇帝沉溺声色,喜新厌旧。这种似此实彼、言近旨远的艺术手法,正体现出王昌龄七绝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的特色。


相关阅读
1 李白与王昌龄宫怨诗的异同

王昌龄宫怨诗的艺术风格是含蓄的,李白诗则倾向于直抒胸臆。 李白、王昌龄均对女性命运给予关注。笔者检中华书局版《全唐诗》(1960年版)及《全唐诗补辑》(1992年版)发现:李白有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的诗送别诗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王昌龄的送别诗,欢迎大家阅读!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 【查看全文】

3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

王昌龄他有一种神秘的能量,和盛世大唐同在,注释着唐代的雄性与柔情。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本学期最后一课学 【查看全文】

4 鉴赏王昌龄的《闺怨》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 【查看全文】

5 李白寄给王昌龄的诗

李白寄给王昌龄的诗是哪首呢?要如何来赏析该诗词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 【查看全文】

6 出塞王昌龄图片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