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歌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唐诗《浣纱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赏析】
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流经杭州入海。此诗赞美钱塘女儿的美好。诗的前两句是从正面对江上女儿进行热烈赞美。用的是倒装。
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问起她们是谁家女儿,“是谁家”是用反诘的方式来表达的赞美语,充满了惊喜赞叹的感情用的很妙,用意并不是在询问她们是谁家姑娘。写女子之美只用“胜花”二字,简洁但却形象。
接下来诗人并不紧接上文,对女子的美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笔宕开,又引用历史故事对女子进行赞美。史书记载,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为了求和,并使夫差荒淫失政,贡美女西施、郑旦给夫差,夫差非常宠爱。西施、郑旦都是越国苎萝山(在今浙江诸暨县南)鬻薪者之女。钱塘江古为越地,因此诗人看见钱塘江上的美丽女儿,很自然地联想到西施、郑旦,觉得江上女儿同她们一样美丽。这两句诗意是说,如果是在春秋吴王夫差时代,钱塘江上这些女儿,定会像西施、郑旦那样被选送吴宫,并深藏于吴宫之中,不得出来,但如今已不是过去,她们公然出来浣纱了。“纱”是轻薄的绢。一群比鲜花还要美丽的女儿,在碧绿的江水中浣洗着轻纱,她们欢歌笑语,她们那花一样的脸庞,映着碧绿的江水和水中的轻纱,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图画。“公然”二字不仅含着诗人对世事清平的由衷赞美,还表现了女儿们浣纱时的喜悦心情。引吴王之例,还使作品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对历代的荒淫统治者,进行了讽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相关阅读
1 诗人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
王昌龄把对戍边将士慷慨报国的爱国豪情的感动,对将士们艰苦寂寞的戍边生活的理解与同情等,融合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是具有盛唐特有气象的边塞诗创作。 边塞诗的出现,最早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长信怨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 出塞二首《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是对战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此诗把写景与诗情紧密的结合了,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吧! 出塞 【查看全文】
4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导语: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主旨 边 【查看全文】
5 长信怨翻译 王昌龄王昌龄的作品《长信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 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出塞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