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10-14 00:00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是怎样的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是什么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赏析是怎样的呢?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的内容是怎样的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王昌龄所写的塞下曲其二是描写战争的诗作中的佳作。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的名句

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写下了大量的诗作,那么,在这些诗作中,都有哪些名句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的名句,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青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出塞朗诵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的呢?在赏析王昌龄的作品时候,我们不由好奇能够作出如此佳作的诗人是哪个朝代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揭开王昌龄是哪个朝代,欢迎阅读。 王昌龄是哪个朝代 王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