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王昌龄所写,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来平复战乱。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可是去万里之外打仗的战士还未回来。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英勇善战的李将军现在依旧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
出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相关阅读
1 送魏二王昌龄翻译
《送魏二》的作者是王昌龄,全诗要如何进行翻译呢?下面来学习下!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的诗有哪些比较出名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王昌龄出名的诗歌,欢迎阅读。 王昌龄的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个人详细资料王昌龄是我们喜爱的唐代诗人之一,那么,关于这位诗人的资料,各位小伙伴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个人详细资料,欢迎阅读。 王昌龄个人详细资料:简介 王昌龄(698-7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送别古诗关于王昌龄的送别诗,各位同学都不陌生,那么在王昌龄的送别诗中,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王昌龄送别古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 【查看全文】
5 《闺怨》王昌龄教案《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闺怨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了解闺怨诗常见思想情感和常用表现手法。 二 【查看全文】
6 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七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