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

发布时间:2018-01-02 00:00

  引导语:王昌龄的《从军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亦有很多人学过,《从军行》一共有七首,那么其中第二首该如何去赏析它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二诗意,欢迎阅读!

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可以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而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而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简介100字

刘禹锡是个很有才华的一名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有独特的风格,并被人们时代传颂。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关于楼兰的诗

王昌龄关于楼兰的诗是哪一首呢?王昌龄关于楼兰的诗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关于楼兰的诗《从军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 【查看全文】

3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写边塞军旅生活,抒发征人久戍思家之情。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查看全文】

4 出塞二首原文 王昌龄

《出塞二首》的作者是王昌龄,其一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其二则是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 【查看全文】

5 采莲曲 赏析 王昌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采莲曲赏析,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热爱大自然,也从采莲曲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善于发现生活中 【查看全文】

6 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篇《从军行七首》为人们所称道,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从军行七首,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习诗作《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