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其二)》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5-04-24 00:00

  杂 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相关阅读
1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wichnɡzhāoyǔyqīnɡchn,kshqīnɡqīnɡliǔsxīn。 渭 城 朝 雨浥轻 尘 ,客舍 青 青 柳 色新 。 qunjūnɡnɡ 【查看全文】

2 王维《洛阳女儿行》赏析

《洛阳女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淫逸。前十八句是叙述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 【查看全文】

3 王维《桃源行》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还有同名诗词刘禹锡、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初山微画 【查看全文】

4 王维《使至塞上》异解辨正

王维的边塞诗名作《使至塞上》,以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景象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但关于此诗的评注,却异说纷纭。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出塞者何人 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 【查看全文】

5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赏析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抱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 【查看全文】

6 王维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出自王维的《竹里馆》。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