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编者按】在现代的全国高考中已经没有了推选制度,但是有不少的名校实施的是自主招生,这样也是为了选择自己想要的人才和对考生有一个更多的了解。
唐代的“高考”试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但不“弥封”,相反,考官们还会根据他们的推荐人递上来的“行卷”,与“高考”试卷相对照,来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决定是不是录取该考生。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们在考试之前,把平时写的一些最得意的诗赋文章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带到京师,呈送给朝廷权贵或者社会名流,请求他们向主考官推荐的一种考试方式。据记载,它在唐朝的考生中非常盛行。
“相逢意气为君饮”的王维,20岁赴长安参加“高考”时,为了考中状元,拿着自己的“行卷”先投到唐玄宗的弟弟岐王门下。当得知太平公主已经将状元的头衔给了另一个文人张九皋时,王维知道自己没戏了,因为太平公主要比岐王的权势大得多。岐王就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在太平公主举行的宴会上,装扮成伶人,给爱好音乐的太平公主弹奏琵琶,以此博取太平公主的赏识。
宴会那天,王维应手挥弦,意态潇洒,所弹的曲子哀婉凄切,动人心魄。太平公主听了,赞不绝口,又加上王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太平公主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岐王趁机把王维推荐给公主,说:“此生非只通音律,至于问学,无出左右。”公主问王维:“子有所为文乎?”王维即献上怀中的诗卷,公主览诵未毕,就大惊道:“这些诗作都是我平素所喜爱的,以为是古人佳作,竟然都出于你之手!”于是急忙命王维换衣,待以上宾之礼。岐王便说王维希望此次“高考”能中状元,请公主多加关照。公主不假思索地答应了,立即派人把主考官召至府上,告诉他必须以第一名录取王维。王维就这样中了进士第一名。
白居易也曾因“行卷”受益匪浅。据唐代王谠《唐语林》记载:“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睹姓名,熟视曰:‘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及披卷,首篇曰:‘咸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也。’因为之延誉,声名遂振。”
“行卷”当然要以精为要,切忌“臭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一般是几首出色的诗,几篇优秀的赋,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但也有连篇累牍,录入大量诗文的行卷。如杜牧的行卷,竟录了150首诗歌,皮日休更是惊人,十卷“行卷”里收录了200篇首诗文,真可谓是“赁居槐拶屋,行卷雪埋袍”了。
“行卷”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病,为唐诗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着不少弊端,由于行卷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命运,不少人就在行卷上做起了手脚,偷窃抄袭、捉刀代笔之风一时盛行。武则天当政时期,曾下令用纸糊上考生姓名,但并没有形成制度。直到宋朝淳化年间,宋太宗才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乡贯,决定所录取的试卷后,才拆开弥封,以“革考官窝私之弊”。
编者注:不管考试制度如何的变化改革主要还是要为了让更多有才学的人能够为国家社会所用,最终造福于社会。
相关阅读
1 王维的诗《孟城坳》
《孟城坳》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鉴赏: 此诗是《辋川集》里的第一首。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孟城坳 【查看全文】
2 王维山居秋暝的诗意导语: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查看全文】
3 王维的诗《新晴野望》《新晴野望》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鉴赏: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 【查看全文】
4 王维《少年行》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文解释】 一斗新丰美酒价值十千元。京都长安有很多的游侠少年。今日与你相逢,一见如故 【查看全文】
5 据研究唐代诗人王维祖籍竟是祁县东南乡导读:根据《新唐书》《旧唐书》中的记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中心(太原王氏族谱)的记载、王贤村真武庙碑文的记载,证实王维的祖籍是祁县东南乡,而非之前争议的山西蒲州。 【查看全文】
6 辛夷坞 王维诗词赏析王维《辛夷坞》赏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