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陇头吟》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内容】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相关阅读
1 王维鹿柴抒发了什么感情
王维鹿柴抒发了什么感情呢,阅读原文大家细细品味一下吧,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大家喜欢!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抒发了什么 【查看全文】
2 精选王维《画》翻译赏析《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 【查看全文】
3 王维过香积寺原文及翻译《过香积寺》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过香积寺》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资料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查看全文】
4 王维《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诗歌赏析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作品介绍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50首。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二月。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 【查看全文】
5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 【查看全文】
6 解读王维《终南山》诗《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