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王之涣赏析

发布时间:2016-09-30 00:00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全篇用对仗的绝句,为千古之名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相关阅读
1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著名诗篇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诗《登鹳雀楼》,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就是不识字的老太太也会背诵。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诗全集6首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吹曲辞出塞 唐 王之涣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九日送别 【查看全文】

3 描写王之涣黄河的诗句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王之涣黄河的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描写王之涣黄河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查看全文】

4 《登鹳雀楼》教案 优秀篇

《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 【查看全文】

5 《凉州词》王之涣 教学设计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 【查看全文】

6 名人故事:王之涣的故事

名人故事:王之涣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