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而诗作中所体现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翻译】
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解读】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相关阅读
1 王之涣的故事
盛唐时期的诗人王之涣有哪些故事呢?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的故事:王之涣审黄狗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查看全文】
3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鉴赏《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描写什么样的景色呢?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 【查看全文】
5 最牛的诗人 王之涣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 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 【查看全文】
6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着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尤为大气磅礴,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