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宴词王之涣阅读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05 19:24

  《宴词》

  【前言】

  《宴词》是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注释】

  ⑴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

  ⑵长堤:绵延的堤坝。

  ⑶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

  ⑷畎:田间小沟。

  ⑸漳河:位于今湖北省中部。

  ⑹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催,催促。去,离开。棹,长的船桨。

  ⑺胜:承受。

  【翻译】

  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赏析】

  《宴词》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 离愁 。

  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 悠悠 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 绿 字点明 春水 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 畎入漳河一道流 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 一道流 ,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 重 ,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 莫听 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 溪浅 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 愁 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 溪浅 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 重 ,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 看到的 、 听到的 ,最终写到 想到的 ,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相关阅读
1 幼儿托班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全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的的诗词赏析

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及翻译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出自王之涣的《九日送别》。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

【作品简介】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 【查看全文】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诗意

《登鹳雀楼 》中,诗人王之涣用了极其朴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祖国的万里河山,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查看全文】

6 王之涣《九日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古诗《九日送别》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也是著名的送别诗。 九日送别 唐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