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58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注释】
  ①阑珊:衰败、将尽之意。
  ②鴂:鴂鸟又名伯劳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
  ③梅花:《梅花落》,笛曲名,这里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剩,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翻译】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常。自然界的景物也和社会现象一样,在不断变化。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此以来不知几度矣。黄昏的时候,坐在小院怀念有人。可是,偏偏遇到伯劳鸟。咫尺江山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可是,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反而梦中惊醒的却是刺耳的角声。这又怎么不另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赏析】
  先看看苏轼在上片的表述。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东坡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我们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岂可自由往来?无奈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走的进军号角,也为空躲避不及的落到山后去了。
  东坡此词,入单纯把它看做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相关阅读
1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出自宋朝诗人于武陵的作品《赠卖松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国,浮云少昊墟。 秋心如汶水, 【查看全文】

2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出自晋朝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赠羊长史并序》,其古诗全文如下: 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 【查看全文】

3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归国遥双脸》,其古诗全文如下: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 【查看全文】

4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作品《放言五首其一》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查看全文】

5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出自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感春日暖自萧条》,其古诗全文如下: 日暖自萧条,花悲北郭骚。 榆穿莱子眼,柳断舞儿腰。 上幕迎神燕,飞丝送百劳。 胡琴今日 【查看全文】

6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踏歌词四首其一》,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