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出自宋朝诗人曾觌的作品《阮郎归·柳阴庭院占风光》,其古诗全文如下: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注释】
①阮郎归:词牌名,又名《醉桃源》、《醉桃园》、《碧桃春》。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为其初名。
②呢喃:形容小声说话,泛指女孩子的撒娇时的声音。
③蹴水:点水,踏水,掠水。
④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
⑤飘飏:飘扬,飘动飞扬。
⑥衔:含着,用嘴叼。
⑦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赏析】
邹祇谟《远志斋词衷》说:“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此词深得其中之昧。处处说燕,而终篇无一燕字。说它写得不像,却很像;说它像,却又不太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而不袭其貌。词人主要通过烘托、陪衬等方法,迂回曲折地描写燕子所处的环境,燕子的声音、动作和体态;同时还借助了明喻和暗喻等手法。词的起首二句先写环境,后写声音。庭院深深,杨柳阴浓,渲染了庭院的深邃静。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唯有双双紫燕,终日呢喃,神态上这就突出了词中的主体。不径说燕子,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勾画出它的特点,接着后面两句,也以同样的结构,先写环境,后写动作,只是词人的眼先已庭院移到池塘。
一池春水,雨后新涨,碧波荡漾,境极美矣。此时忽有双双燕子,掠水而过。这是以环境之静,烘托燕子之动,动静相宜,便产生优美的情趣。“蹴水忙”三字,可谓得燕子之神。蹴者,踏也。你看一只燕子刚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紧接着又一只燕子从水面上点了一下,飞了过去……飞燕踏水,前后相续,活生生的一幅飞燕闹春图。呈现于读者眼前虽不言燕,而生动的燕子形象已入读者眼帘了。
过片二句,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又进一步运用明喻或暗喻摹拟燕子的形象。用比喻亦不易,“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张炎《词源》论咏物),其妙亦在似与不似之间。“萍散漫”,承上片“池塘”而来。池塘上浮萍点点,逐水飘流,映衬了空中的飞燕。“絮飘飏”承起句“柳阴”而来。既云有阴阴杨柳,自有柳絮飘飏,于中也自然地点出时当絮飞花落的暮春,与《武林旧事》所说的“三月初十日”恰相符合。柳絮在风中飘扬,烘托出燕子在天空飞翔的姿态。其体态轻盈,情韵杳眇,悠然可想。而着一“狂”字,回味无穷。
结尾二句,是全篇的警策,犹如画龙点睛,全篇因之警动。暮春时节,落红阵阵,有的飘在岸上,有的落入水中,惹人怜惜。词人说:“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写燕子惜花,同时也将人之怜香惜艳的心情反映出来。明人沈际飞评曰:“怜香惜艳,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草堂诗余正集》卷一)“落花都上燕巢泥”,是李清照(一作周邦彦)《浣溪沙》中的句子。李清照早于曾觌,曾词人之根可能出于李词。然李词所的只是燕子衔泥筑巢的结果,而曾词则刻画其过程,形象更为生动,情感更加浓厚。同时,下句的“归”字与上句的“去”字,相互呼应,落花逐水而流,而多情的燕子却把它一口一口衔回画梁,筑成芳巢。这就赋予燕子以大雅不俗的性格,实际上也映射出词人自己的“心影”。
这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相关阅读
1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出自唐朝诗人郑会的作品《题邸间壁》,其古诗全文如下: 酴醾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注释】 酴醾: 【查看全文】
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意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 【查看全文】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蜀道难》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古蜀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查看全文】
4 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惜黄花慢送客吴皋》,其古诗全文如下: 送客吴皋,正试霜夜冷,枫落长桥。望天不尽 【查看全文】
5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出自宋朝诗人秦观的作品《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 【查看全文】
6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翻译赏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