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作品《题扬州禅智寺》,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释】
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
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
【翻译】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鉴赏】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相关阅读
1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过分水岭》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注释 【查看全文】
2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出自宋朝诗人李玉的作品《贺新郎篆缕消金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篆缕消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 【查看全文】
3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出自宋朝诗人刘澜的作品《庆宫春重登峨眉亭感旧》,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翦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 【查看全文】
4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梦李白二首其一》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 【查看全文】
5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出自宋朝诗人米芾的作品《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其古诗全文如下: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 【查看全文】
6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的意思及全诗赏析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其古诗全文如下: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