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出自于诗经作品《凯风》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
⒈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⒉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⒊夭夭:树木嫩壮貌。
⒋劬:辛苦。劬劳:操劳。
⒌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⒍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⒎令:善。
⒏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⒐浚:卫国地名。
⒑睍睆: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⒒载:传载,载送。
【翻译】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清脆婉转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赏析】
邶国原本是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国,后来并入卫国。邶国在朝歌地区,今河南淇县一带。朝歌原为殷商的首都,叫做“牧野”或“沬(妹)邦”。武王灭殷、占领朝歌后三分其地。朝歌北部是邶、东部是鄘、南部是卫。邶风是邶国的风土之音,也就是汉族民间歌谣。“风”用曲折、机巧的方法来进行劝谏,能起讽刺和教化作用。诗歌的作者是一般老百姓,因年代久远和几经多人口头传诵,已难以考证。
母爱是人的天性,母爱是无法磨灭和改变的亲情。歌颂、赞美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例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操劳,母亲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随风弯曲,腰已弯、背已驼。而且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反常的情况和悲剧的命运,不禁令人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而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诗的末节以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来比喻、讽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得好听,然而实际上言行不一或言而无信,或互相推诿而造成没有一人对母亲尽孝,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凯风》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运用诗经常见的反复重叠表现手法。“凯风自南”诗句的重复,着重强调母爱就像南方吹来的和暖春风,把酸枣“嫩枝条”吹变成“粗枝条”,象征着母亲把子女由幼年抚养到壮年、长大成人。另也重复“有子七人”的诗句,意在突显以养育子女之众多来表现母亲的长年辛劳程度。令人读后印象深刻、心灵震撼,更加感悟应该如何做人。
相关阅读
1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其古诗全文如下: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 【查看全文】
2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出自唐朝诗人徐贤妃的作品《秋风函谷应诏》,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此时飘紫 【查看全文】
3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出自明朝诗人王琼的作品《九日登长城关楼》,其古诗全文如下: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 【查看全文】
4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出自宋朝诗人黄庭坚的作品《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其古诗全文如下: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 【查看全文】
5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出自宋朝诗人王令的作品《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释 【查看全文】
6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浪淘沙有个人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