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汉寿城春望》,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⑥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⑦才见:依稀可见。
⑧东瀛:东海。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⑨要路津:交通要道。
【翻译】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鉴赏】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此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时作,作者想起登临古城的所见所感,想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唏嘘不已,便写下了这首诗。联系诗人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创作背景,可知这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而是长期感情积淀的爆发,在怀古的表象背后,蕴含着对已然“四海为家”的大唐江山的深深忧虑。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 【查看全文】
2 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碎九光霞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巫山一段云萧氏贤夫妇》,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 【查看全文】
3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幽州胡马客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 【查看全文】
4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出自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古诗作品《春江花月夜》,其全文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 【查看全文】
5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 【查看全文】
6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古诗词作品《玉楼春红梅》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 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