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1 11:40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汉寿城春望》,其古诗全文如下: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⑥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⑦才见:依稀可见。
  ⑧东瀛:东海。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⑨要路津:交通要道。
  【翻译】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鉴赏】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此诗为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时作,作者想起登临古城的所见所感,想见沧海桑田的巨变,唏嘘不已,便写下了这首诗。联系诗人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创作背景,可知这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而是长期感情积淀的爆发,在怀古的表象背后,蕴含着对已然“四海为家”的大唐江山的深深忧虑。


相关阅读
1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白田马上闻莺》,其古诗全文如下: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 【查看全文】

2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出古诗作品《击鼓》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查看全文】

3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遗袜尘销,题裙墨黯,天远吹笙路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西湖旧日,留连清夜,爱酒几将花误。遗袜尘销,题裙墨黯,天远吹笙路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其古诗全文如下: 阁雪云低,卷沙风急,惊雁失序。户掩 【查看全文】

4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出自魏晋南北朝诗人曹操的古诗作品《蒿里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 【查看全文】

5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 【查看全文】

6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其古诗全文如下: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