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出自唐朝诗人吴涛的古诗作品《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注释】
⑴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春衫:单薄的春装。试:尝试。
⑵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
⑶作:起。
【翻译】
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赏析】
诗人颇善于选择人的典型形象。开头写气候之乍暖,并点示出春夏之交的季节。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先从视觉角度写“游子春衫”、“桃花飞尽”,再从味觉角度写“野梅酸”,预示春去夏来,天气转暖;接着从听觉与触觉的角度,以蛙声停歇与东风之寒写出气候忽然转冷。
前两句写“游子春衫”,游子长年在外,对气候冷暖的变化最易感知。此时游子脱去冬衣而换上单薄的“春衫”,这个视觉形象反映出气候的温煦,又给人一种舒服、轻松的美感。一个“试”字写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寓有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之意,也为后面的“又作东风十日寒”埋下伏笔。次写“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开放,但此时已“飞尽”;梅花于初春开放,夏初结梅子,此时则“野梅酸”,二物皆足以显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写桃花,仍从视觉角度,不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尽”前冠以“飞”,又显示了动态美。写梅则从味觉角度,一个“酸”字,足使口舌生津。这两句写气侯乍暖,点出春夏之交的季节。
本来春去夏来,天气转暖,自然也蛙鸣悠扬,到第三句诗意陡然一转,诗人生疑,不知为何蛙声一夜之间全部停歇,末句解开谜底,原来是天气转冷。这样写使诗歌结构上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转、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别开生面),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后两句写忽寒。诗人审美感受相当细腻,也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这是从听觉角度落墨,写气候忽冷。诗人很会捕捉典型的细节:先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乍暖时,田蛙也为之欢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声歇”,确令人感到“怪”。“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气温又变寒,青蛙于气温变化极敏感,他们躲进洞里,声息全无,正显示着“东风十日寒”。此句又从触觉角度来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更长,但毕竟已是“东风”,此“寒”自是强弩之末,不必为之生畏。
这首诗纯然写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体验,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选材精到,体验细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别是注意全面调动各种审美感觉,从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角度进行描写,使诗的意境显出多层次,多侧面,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语句清晰,体验真切。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相关阅读
1 暗凝想。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暗凝想。情共天涯秋黯,朱桥锁深巷。会稀投得轻分、顿惆怅。此去幽曲谁来,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出自宋朝诗人吴文英的作品《解蹀躞醉云又兼醒雨》,其古诗全文如下: 醉云又 【查看全文】
2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唐朝诗人王观的古诗作品《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查看全文】
3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出自宋朝诗人文天祥的作品《沁园为子死孝》,其古诗全文如下: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 【查看全文】
4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的意思及全诗赏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齐天乐蟋蟀》,其古诗全文如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 【查看全文】
5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其古诗全文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 【查看全文】
6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清平乐会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