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09:05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出自唐朝诗人杨万里的古诗作品《稚子弄冰》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翻译】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相关阅读
1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作品《赠质上人》,其古诗全文如下: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注释】 ①质 【查看全文】

2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古诗作品《望月怀远》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 【查看全文】

3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出自宋朝诗人王庭筠的作品《谒金门双喜鹊》,其古诗全文如下: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查看全文】

4 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金虎台》,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 皓齿芳尘起,纤腰玉树春。 倚瑟红铅湿,分香翠黛嚬。 谁言奉陵寝,相 【查看全文】

5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子夜四时歌冬歌》,其古诗全文如下: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查看全文】

6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倾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倾出自宋朝诗人李冠的作品《六州歌头项羽庙》,其古诗全文如下: 秦亡草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