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10:08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子夜秋歌》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翻译】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相关阅读
1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出自于诗经作品《采蘩于以采蘩》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 【查看全文】

2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出自宋朝诗人司马光的作品《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 【查看全文】

3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平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平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清平乐上阳春晚》,其古诗全文如下: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平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 【查看全文】

4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一萼红古城阴》,其古诗全文如下: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 【查看全文】

5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出自当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品《偶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 【查看全文】

6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集华子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注释】 华子冈:辋川二十景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