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审题立意及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17-07-12 09:25
201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一下,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统观2017年高考九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本人认为主要体现两大主旨特点:一是体现社会发展观,二是体现核心价值观。山东作文考题也不例外,应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尤其以后者为主,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今年山东高考依然延续近六年的高考题型“材料作文”。这一次命题者给出的是一则现象类材料,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大形势,可谓“地气十足”。
        本人认为,此次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不外乎有两个大方面。如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已两年”“读者有市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从来不驱赶任何人”“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全民阅读”应成为社会生活发展的必需。由此可重点立意:鼓励并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好处与意义。如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思考,立意的方面应更为宽泛:
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已两年。
敬 业
奉献
尽责
服务
①读者有市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②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
平 等
民主
尊重
共享
①从来不驱赶任何人。②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一下,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友 善
爱心
温暖
善意
综合思考
整体把握材料
文 明
包容
理解
关怀
和 谐
真诚
幸福
感动
由此看来,考生不管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立意,还是从“核心价值观”中提取的核心立意和衍生立意,都会有很多的话可说,都可成就一篇美文,前提是“立意准确”“思路清晰”“理性思辨”“处处点题”“力避硬伤”“完整统一”。
 
【满分作文】
   不赶走任何人的书店实现了人人读而平等
  清人张潮谓,有功夫读书,谓之福。但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有这个福分?“挣更多钱”成为多数人最大的人生指挥棒,朝九晚五已是幸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寻常。如果说还能有点读书时间,也就只能在夜晚了。
  所以,书店24小时营业,不赶走任何人,对一些人来说就堪称福音。受益人,可能是刚刚敲完代码的IT民工,刚刚签完版的媒体人,想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保安、电焊工,或者住宿没有着落的流浪汉。
  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就这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读书、休憩的福地。而这完全得益于书店的包容。
  这个世界上,谁都可能背叛你,谁都可能歧视你,只有知识不会。书店作为提供知识的重要场所,全时段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秉持了知识的应有之义。
  我想,全时段向所有人开放书店,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一定对那些热爱读书的人抱有完全的同情与理解,一定也是热爱读书的人。虽然他(们)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压力,但他(们)内心会说,让更多人享有读书之福,没关系。而且运营得当,也未必就一定会造成损失。
  想想台湾诚品书店的情景。寂静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为读书人、夜归人,点一盏灯。一排排书柜之间,人们沉浸在读书的海洋。这种独特的人生经验,没有这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恐怕不好达成。
  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在某个地方,向人们释放着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我们生活的城市,难免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人住七宝楼台,有人夜宿大街;有人鲜衣华食,有人残羹冷炙,阶层标签是如此明显。
  但在这个不拒绝任何人、谁都可以进的书店,在丰富的书本面前,人们的身份差别消失了,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书本面前,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更低贱。
  一个对任何人不打烊的书店,就这样善意地达成了“人人读而平等”。它是一座城市的阅读绿洲,是每个夜归的人、住宿无着落的人的“接头据点”。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或许也可以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就是书店的样子。在这片知识的殿堂里,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读书时间的限制,众生平等。


唯愿书香满人间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大餐。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人人皆可为尧舜。”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矣。”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想当今社会。“路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老拳相加,甚至刀兵相向。唯有读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暴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内心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渡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
  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个书香迷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书店,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燎原烈焰。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不仅显贵达官,布衣裙钗,可到此一游,享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是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和谐社会、幸福国度,从这里启程……
  心无分别堪作佛,播散火种功德圆。
不辞辛劳月明伴,唯愿书香满人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