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发布时间:2016-11-07 00:00

  导语:送述古是来自于词人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是一首描写送别的词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表达词人苏轼的情真意切的情感。

  《南乡子·送述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

  南乡子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2.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翻译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赏析

  公元1074年夏(史料记载为北宋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本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关阅读
1 蝶恋花苏轼的平仄

《蝶恋花·春景》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苏轼《蝶恋花》的平仄,希望大家多多阅读! 【查看全文】

2 苏轼《蝶恋花·春景》翻译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诗词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分享苏轼《蝶恋花·春景》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蝶恋花·春景 宋代 【查看全文】

3 苏轼描写菊花的诗句

宋·苏轼《阮郎归》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榴花:石榴花。子:指石榴。 唐·韩愈《榴花》苏轼描写菊花的诗句 描写桂花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 【查看全文】

4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和赏析

导语: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他的一生中文学成就非常高。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 【查看全文】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苏轼

这首诗感情真挚,悲伤,引人泪下。是著名诗人苏轼所作,表达他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查看全文】

6 定风波·三月七日创作背景

苏轼的著名诗作《定风波三月七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