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屈原塔赏析,《屈原塔》表达苏轼在经历人生的磨难的时候仍保持乐观的心态。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原文:
屈原塔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相关阅读
1 苏轼《西江月》阅读题及赏析
西江月①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 【查看全文】
2 苏轼抗洪原文及翻译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编收集了苏轼抗洪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 【查看全文】
3 墨花苏轼原文及赏析《墨花》是苏轼的一首故事,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花苏轼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 【查看全文】
4 苏轼《洞庭春色赋》帖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 【查看全文】
5 《东坡志林》苏轼苏轼是豪放,又具有情趣的人,他所写的《》家喻户晓,书作中的内容非常的广泛,无所不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东坡志林》,欢迎阅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 【查看全文】
6 放鹤亭记原文翻译 苏轼这篇记有明显的出世思想,全文分四段,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