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赤壁之缘

发布时间:2016-11-14 00:00

  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但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下面是文学站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与赤壁之缘,希望大家喜欢。

  “文赤壁”与“武赤壁”

  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赤壁,究竟在哪里?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国人具有崇尚历史英雄的情结——愿意把自己的家乡看成历史英雄演出的舞台等原因,历来说法众多。其中最为流传的有两说,即“文赤壁”和“武赤壁”。

  “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州附近,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两篇《赤壁赋》而得名。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过着半是罪人、半是闲人的生活,长达四年之久。这对于胸怀壮志奇才的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作为文人,他在贬谪的岁月里免不了要用文学作品来表达和排遣苦闷的心情。

  事有凑巧,在黄州西边的江岸上,有座山叫“赤鼻矶”,山呈红色,当地人说那里就是当年周瑜打破曹兵的赤壁战场。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由周瑜的建立丰功伟绩而想到自己的蹉跎岁月老大无为,不平之气油然而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亦随之而起,于是创作了驰名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的上阕以雄劲的笔墨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美景色,乱石穿空”写出山岩的峭拔恣肆,是绘形之笔;“惊涛拍岸”写出水石相击的声势,是绘声之笔;“卷起千堆雪”写出浪花的重叠、洁白,是绘色之笔。这壮美的江山景色描写,为下片所写的壮美英雄人物周瑜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背景。下阕写周瑜形象从四个角度下笔:“小乔初嫁”是以美人为英雄增辉,“雄姿英发”写周瑜身姿壮伟、谈吐不凡,“羽扇纶巾”写周瑜的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从容临战、指挥若定。如此,一个相貌堂堂、风流儒雅、胸有成竹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苏轼缅怀周瑜,实际上是在憧憬自己,在塑造周瑜形象上,显然是根据了自己的审美标准。在他赞美周瑜的言辞中,始终蕴涵着这样的潜台词:“为什么周瑜能够建功立业,而同样具有才能的我却不能够?”人生如梦,难操命运,是自古以来失意英雄的共同慨叹,遂使这首词作博得了后世的广泛共鸣,成为千古绝唱。

  黄州赤壁之说,也就因此而形成,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光点,历代营修不绝。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陆游、辛弃疾等都曾来此游览,留下诗词作品。

  清康熙年间,黄州知府、画家郭朝祚把黄州赤壁定名为“东坡赤壁”,并题了匾额。现有面积四百余亩,建筑物有九亭(放龟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问鹤亭、快哉亭、览胜亭、望江亭、羽化亭),三楼(栖霞楼、涵晖楼、挹爽楼),二堂(二赋堂、雪堂),二阁(碑阁、留仙阁),一斋(慨然斋),一像(苏轼塑像)。二赋堂内有一块巨大木壁,正反两面刻分别刻着前、后《赤壁赋》全文。碑阁内有石碑百余通,皆刻苏轼的书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的“故垒”就是指的黄州城。苏轼给他的朋友范子丰的书信中解释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与范子丰书》)这段话明白表示,曹公所败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是取用“传云”,也就是当地人的传说,并非依据史料记载,“或曰非也”则又补充了否定的意见,词中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是强调了取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而已,并非认定这里就是赤壁之战的战场。应该说,在赤壁之战的地点问题上,苏轼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的。文学创作不同于科学考古,文学创作往往是借题发挥,目的在于抒发生活感受。作为后世读者,也不应该把文学作品作为考定古迹的依据。由此来看,黄州赤壁之说实在是一种历史的误会,是把文与史混为一谈而产生的误会。

  赤壁之战的战地实为湖北省蒲圻县(1998年6月11日蒲圻县更名赤壁市)的赤壁,即后人所称“武赤壁”。唐人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这些史料说明,赤壁之战的地点是在蒲圻县,并非黄州附近(蒲圻在黄州西面数百里处);其位置在长江南岸,并非北岸;周瑜火烧曹操战船处是在乌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又向南方进军,破荆州、下江陵,率水军沿江东进,到达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进行水战,曹军失利,军卒染疾者甚多,曹操败退江北之乌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其后,周瑜用火攻之战术,烧毁曹军战船于乌林。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三国志·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综合上述史料,可以大体理出当时战争的情况,孙吴联军与曹兵战于赤壁,是这场战争的第一役,此时周瑜并未使用火攻战术,及至曹兵败退到江北的乌林,周瑜才用火攻之术,一举烧毁曹操的战船。因此,“火烧赤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武赤壁在今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与乌林隔江相望。赤壁遗址由三座小山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赤壁山的临江处,怪石嶙峋,江水汹涌,直扑断崖,声如雷鸣。断崖上刻有“赤壁”两个楷书大字,字旁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南屏山顶有拜风台,相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人杨慎的《临江仙》一首词,唱出了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

  个体生命短促,而宇宙时空永恒。虽说如此,历史人物毕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供后人登临凭吊,其精神遗产也将与青山同在。

  苏轼与赤壁(作文)

  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

  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相关阅读
1 《江城子》苏轼赏析

《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 【查看全文】

2 苏轼赞美长江的诗句

苏轼赞美长江的诗句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苏轼赞美长江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轼赞美长江的诗句【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查看全文】

3 蝶恋花 春景 赏析 苏轼

《蝶恋花春景》是词人苏轼的作品。词人苏轼写了春天的景,以及春天的人,表达了伤春的情怀。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查看全文】

4 苏轼《赤壁赋》原文赏析

导语:《赤壁赋》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代表作,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赏析的佳作,而在《赤壁赋》中,也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反映苏轼的扎实文学功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 【查看全文】

5 苏轼 东坡居士由来

导语:著名的诗人苏轼有着一个非常响亮的别名,那就是东坡居士啦!那么,各位小伙伴是否知道东坡居士的由来呢? 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这时,他的俸禄减了一半,而家里供养的 【查看全文】

6 苏轼代表作江城子

苏轼所写的《江城子》代表作是怎样的呢?苏轼所写的《江城子》代表作展现了苏轼爱国情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所写的《江城子》代表作赏析,欢迎阅读!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