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作《水调歌头》赏析

发布时间:2018-01-27 00:00

  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一般喜欢用月亮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苏轼的这首诗词正是对胞弟苏辙的思念,虽然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可以一共欣赏明月。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调歌头》简介

  《水调歌头》,是诗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诗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诗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诗词的典范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诗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诗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诗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诗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品鉴赏

  此诗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诗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诗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诗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诗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相关阅读
1 形容苏轼三父子诗句赏析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谁?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形容苏轼三父子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 【查看全文】

2 但愿人长久 苏轼

一句但愿人长久,引起了无数的人们对于爱情的期望,也抒发了诗人苏轼对于爱情的美好期盼以及祝福。出自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欢迎阅读 【查看全文】

3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表达诗人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查看全文】

4 卜算子苏轼

这首词《卜算子》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苏轼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佳作《卜算子》,欢迎阅读! 《卜算子 【查看全文】

5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朗诵

导语:有关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大家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蝶恋花·春景》朗诵,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蝶恋花·春景 宋 【查看全文】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既是一首好词,也是一首好歌。正因为它的诗词意境优美,以至于被后人编成了一首歌,传唱至今。作者-苏轼在写这首词时,一定十分用心。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