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发布时间:2018-02-08 00:00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题西湖诗卷》其一)。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相关阅读
1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

导语:这首词《浣溪沙》 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 【查看全文】

2 苏轼的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苏轼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 【查看全文】

3 关于苏轼的资料

苏轼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诗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资料,欢迎阅读! 苏轼的个人简介资料: 苏轼(1037年 【查看全文】

4 苏轼的人生态度

宋朝是一个思想大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而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词人,那就是豪放派代表人之一的苏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查看全文】

5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是篇非常值得赏析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 【查看全文】

6 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译文

《蝶恋花·春景》是苏轼的伤春之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