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发布时间:2018-02-10

  王安石变法既然如此利国利民,英明正确,为何会导致全面失败?为何满朝文武大臣、仁人志士绝大多数坚决反对?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您继续访问(/wenxue)。

  一位学者发表文章,把宋代王安石变法捧到了天上,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贬到了地下。认为之所以在历史上出现这种极力贬毁王安石,抬高司马光的这种“逆流”,主要是《宋史》搞的鬼。《宋史》依据虚假的材料,编造了大量历史事实,“以谎言掩盖历史事实,以谎言欺骗子孙后代,这种‘瞒和骗’的史学衣钵相传,宗祧不绝,至今贻害千秋,真使人不能不为之拊膺一叹,放声一哭!”

  读到这里,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说王安石变法误国害民,终致失败,犯得着如此激动、如此愤慨吗?他们说是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你认为大错;可你认为是废除了王安石变法才导致北宋灭亡,就一定是绝对真理吗?

  《宋史》是元朝宰相脱脱组织编撰的,元朝人不可能带着主观偏见来编写宋朝的历史。你说元人尽引用司马光、邵雍后人的虚假材料,而王安石留下的材料却被销毁了。这就奇怪了。北宋末年主要是章惇、蔡京等“变法派”执政,他们几乎将反对派斩尽杀绝,死了多年的司马光竟落了个刨坟鞭尸、毁灭遗迹的下场。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的《实录》却保留下来,而王安石的《实录》却被销毁,导致元人写宋史无法引用,这不是怪事吗?前人销毁了王安石的材料,后来掌权的章惇、蔡京就不能多搞几部《实录》,把王安石变法的伟大业绩流传下来吗?

  史载,徽宗崇宁年间,曾受到王安石重用的变法派蔡京又担任宰相。他掌权后的第一记重拳便砸向反对变法的元祐老臣。当时,元祐老臣被贬、被流放已经所剩无几,蔡京还不满意,下令在全国各地列举他们的罪状,搜集所有的罪人,所有罪人都是以司马光为首,把他们打成“奸党集团”,在文德殿门前立石碑,亲自书写碑文,上面痛快淋漓地写满了司马光等人反对变法的种种罪行。

  当时,天上出现日食,皇上惊悚,下诏要求文武大臣给朝廷提意见。几乎所有的谏官都提到熙宁、绍圣时司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利国利民的政绩。蔡京就按图索骥,将这些谏官定为“奸党”,予以罢黜,有30多人受到处分。连他们的子孙也遭到禁锢,不能在京城及附近做官。

  蔡京一手遮天,顺昌逆亡,早已将司马光一派的影响肃清殆尽。他完全可以独自编撰大量的神宗朝王安石变法的实录。可奇怪的是,元明清三代撰写的宋朝历史,大都是引用了司马光及其后人的史料,却无法引用王安石变法的真实材料,说是被人销毁了。这是为什么呢?

  再说,王安石变法既然如此利国利民,英明正确,为何会导致全面失败?为何满朝文武大臣、仁人志士绝大多数坚决反对?为何南宋以至后来的元明清到民国,所有的主流意识、主流媒体,几乎异口同声否定王安石变法?

  然而,历史偏偏就有翻转的时候。新中国建国以后的30多年间,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是极力推崇,极力褒扬,称其和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一样,都是富国强兵、推动历史进步的壮举。文革时期,王安石更是被推到了绝对正确、无可置疑“法家”地位。80年代以后,他的“法家”名号取消了,但依然是正确的“改革家”的化身。中学课文有一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在“时代背景”里,都是王安石忧国忧民、锐意改革、冲破守旧、敢于担当;司马光则是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代表官僚和地主阶级利益,云云。当时所有的大中专教材和各种书籍,都沿袭这种观点。我们的意识形态之所以长期把王安石当作“伟光正”的形象极力推崇,很可能是革命导师列宁曾赞扬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加上王安石的改革和我们的“革命”“改革”有相通之处。翻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书籍,王安石一直是不可撼动的正面形象,颂扬之声不绝于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历史资料纷至沓来,各种历史研究也新说迭出。由此笔者同不少论者一样,对王安石变法的高大形象产生了怀疑。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对比研究,我认为,王安石不是历史的功臣,而是历史的罪人;他的变法不是利国利民,而是祸国殃民。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应当肯定,他的道德人品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他的变法主张、执拗而脱离实际的政治态度,则应当受到否定和批判,我们的历史不应当因此给其戴上耀眼的光环了!

  这样评判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历史通用的标准——看他的变法措施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否有利于国家长期繁荣稳定。而王安石的变法却都起到了“不利于”的作用,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应当予以批判和否定。

  王安石的新法有: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论者都以为,这些“法”几乎全是为国聚财,却无一条是为民谋利,都是扰民、乱民、害民之策。

  比如青苗法,规定农民播种青苗(插秧)时,由朝廷向农民发放贷款,秋收时,由农民偿还,加收利息20%至30%。“贷款于民”,好像是支持农民搞生产。但是农民还款时竟要征收高达三分之一的利息。这不是政府在放高利贷,加重农民的负担、甚或是剥削农民吗?更何况遇到旱灾虫灾涝灾,农民种地连成本都不够,甚至会赔本、绝收,生活无着,要逃荒要饭,如何归还政府的巨额贷款和利息?

  以现在理性的眼光看,如果真的是为国为民,就应当彻底废除青苗法,而在乡镇设置类似于“农业银行”的机构,广而告之:农民想贷款,就来贷款;不想贷款,就可以不贷;贷款利息要低于一般商业银行,不超过10%。遇到灾荒年,可以减免利息;个别地方个别农户遇到天灾人祸,可以减免贷款甚至予以救济。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而王安石竟然要全国农民统统无条件地都接受政府的高利贷,说是这样可以避免地主(兼并之家)向农民发放更高利息的贷款,杜绝地主阶级剥削,利国利民而不利于地主。这完全是主观臆断的一厢情愿!

  当王安石就“青苗法”向门下侍郎苏辙征求意见时,苏辙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问题,说:“以钱贷民,本以救民,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笞必用,州县之事烦矣!”苏辙又说,唐朝刘晏治理国家甚好,就不曾有向农民发放贷款之事;无论丰年灾年,农民都不会耽误农时。如果哪里粮价贱,政府就大量买入;如果哪里粮价贵,政府就大量卖出。这样就可以平抑物价,互通有无,老百姓就不会因粮价贵贱而发生困难了。如果你这样做了,也可以收刘晏之功!

  王安石根本听不进去。此时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等一大批有识之士都表示反对,王安石一概不听。新法实践的结果,果然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反对的意见也是沸沸扬扬。王安石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为了钳人之口,派人在京城巡逻,发现有人批评新法,立刻抓起来投入监牢。在朝里,谁支持自己的变法,就提拔重用;谁反对新法,便予以打击排斥。一批官迷心窍、善于逢迎、昧着良心说假话的人被擢为朝廷大员;一批敢提意见、老成守正之士受到了迫害,逐出朝门。

  尽管如此,下面老百姓源源不断反馈上来的新法扰民害民的信息,仍然使一些忠直为民的官吏不屈不挠地向朝廷反映实情。除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不断上书外,最巧妙也最有效的,当属普通官吏郑侠的上书。[page]

  郑侠原为光州司法参军,是王安石一手提拔并看重的基层官吏,对王欲报知遇之恩,却是耿直之士。期满进京述职,当王安石问他下面新法实施情况时,他却实话实说,“各种新法让我感到忧虑。”王安石一不高兴,就贬他去看守安上门。一个地方官吏去看守城门,也无所谓,而让他震惊的是,天天在城门外看到的悲惨情景。

  当时正值大饥荒,而政府的征收和聚敛如狼似虎。从东北涌来的逃荒要饭的流民成群结队,漫天风沙里,扶老携幼,塞满道路;他们一个个瘦弱不堪,满面愁苦,衣服破破烂烂,吃的是树叶、草根。有的可能是欠了官府的款还不起,竟然被衙役监视着,身披枷锁,背着从房上揭来的木材,卖了以后去还款。这样的情景接连不断,一阵阵刺痛了郑侠的心,决心上书皇帝,反映新法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不用文字,而是画了一幅幅流民图,用“加急文书”的巧妙方式,终于送达至皇帝手中。

  宋神宗看着这些流民图:有的流离失所,有的家破人亡,有的啼饥号寒,有的卖儿卖女;官吏如狼似虎,流民奄毙道旁……,这让他受到强烈震撼,寝食难安,这才意识到变法带来的危害,果断地下诏罢免了几条新法,激起万民欢呼,农村很快有了生机。

  然而,宋神宗一罢免新法,即遭到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多次以辞职相威胁,宋神宗在无奈中又同意继续实行新法。一心要富国强兵而又优柔寡断的宋神宗,在外界的影响下,思想不断反复,王安石变法也就三起三落,时断时续。到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太皇太后起用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王安石的变法终于被彻底罢免。

  哲宗后期,司马光去世,哲宗皇帝在一帮“维新派”的怂恿下,又开始实行新法。反对变法的忠直大臣又开始遭贬,王安石的信徒又开始纷纷上台。哲宗驾崩后,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为了继承父兄遗志,大力推行王安石新法。为了表示支持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干脆将自己的年号改为“崇宁”,“变法派”进一步受到重用,章惇、蔡京等追随王安石的奸臣,居然登上相位,乾纲独断,气焰熏天。反对变法的“守旧派”遭到了更加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其领袖人物司马光已经死去几十年,也被蔡京等人掘坟暴尸,削去一切官位和名号,将其罪行颁布全国。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代,是王安石变法被抬的地位最高、推行时间最长、最为彻底的时代。变法的“创始人”王安石被推崇为不可侵犯的圣人,和孔子一样受到天下的祭祀。然而众所周知,此时的北宋,是朝廷最昏庸,政治最腐败,统治最黑暗,人心最怨愤的时代。朝廷派人四处搜刮民脂民膏,皇帝有“花石纲”,宰相蔡京有“生辰纲”。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起来造反,北有宋江揭竿,南有方腊起义。内乱常年不休,外敌趁机南侵。在内外交困中,北宋王朝终于覆灭,昏庸奢靡的宋徽宗和钦宗竟然一起被掳往北国,蒙受千古奇辱!

  说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难免失之偏颇。但王安石变法在北宋末年被蔡京大力推行,祸国殃民,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可以说,变法造成民不聊生,变乱迭起;变法导致朝廷昏庸,奸臣横行;变法导致国家灭亡,生灵涂炭!这种说法也有一定依据,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编造的谎言!

  有人说,王安石的新法是好的,是利国利民的,只是章惇、蔡京等人将新法进行了篡改,弄得面目全非,才导致国家衰亡。有人说,变法之所以失败,是下面基层官吏从中作梗,把事情搞坏了。这话也是主观臆断。章、蔡等人是如何篡改新法的,史书未载;基层官吏是如何从中作梗,也未记载。那些如狼似虎侵害百姓的基层官吏,正是在坚定的执行新法。史书上分明记载,正是蔡京等人,把王安石及其新法捧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轼等人打入十八层地狱,他们推行王安石新法雷厉风行,不遗余力!

  还有一点令人深思:王安石变法为何容易被小人利用?变法的大旗下为何汇集了那么多祸国奸臣?极力推行新法的章惇被称为北宋第一奸臣,蔡京被称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吕惠卿被称为北宋最无耻的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与之相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却是一大批千古传诵的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文人学士;这里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韩琦、富弼、苏洵、苏轼、苏辙、程颐、程颢、黄庭坚、秦观……这些在中国历史上万众仰慕、熠熠闪光的名字,他们都极力反对变法。他们对王安石的诗词文章十分推崇,起初还多次向朝廷推荐过王安石,但是对他的变法却是异口同声强烈反对,有的宁愿舍弃高官厚禄,甚至冒着身家性命,极力反对变法。

  但是,建国后的一些史学家却一再声称,反对变法者,都是顽固守旧、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反对改革,是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的“反派人物”,所以才反对变法。近来有位作者竟然说,反对变法者的家庭,不是大官僚就是大地主,如果实行变法,就无法剥削农民了,所以他们才极力反对变法。这种严重背离事实的说法,完全是多年沿袭的阶级斗争意识,不仅是对历史的严重扭曲,也是对忠心为国的仁人志士的严重亵渎!请这些人把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诗词文章、家庭出身、奋斗经历、思想观点、人格道德,好好研究一下,看他们是如何剥削或者支持家里剥削农民的,看他们有没有自私奸诈、巧取豪夺、四处兼并、终成富豪的经历!你们把司马光、欧阳修说成是“代表地主阶级”,把王安石、蔡京说成是“代表贫民阶级”,难道就不怕心里长毒、口上生疮吗?

  这里,具体说说主编过《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吧。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人物,也是在宋徽宗蔡京时代被贬得最厉害、受批判最严重的人物。但史书又载,司马光是北宋最为忠诚耿直、最为公正无私、最受百姓爱戴的大臣,即使前面政声斐然的名臣包拯、寇准,也远在其下。

  司马光在变法盛行时,被贬到洛阳寓居。哲宗初期回到开封,城门的卫士一见司马光,便惊喜地喊道:“司马相公回来了!司马相公回来了!”这一喊不打紧,京城的百姓便纷纷涌出,夹道欢迎。人们纷纷说道:“司马相公不要回洛阳了,就在京城辅佐朝廷,救我们百姓出水火吧!”司马光被太皇太后用为宰相后,废除新法,政治清明,吏民大悦。百姓感恩戴德,像神明一样供奉着司马光的画像。

  宋徽宗时,已经死了几十年的司马光,被蔡京等人打成300多人的奸党之首,让石匠刻在石碑上。一位叫安民的石匠推辞说:“草民愚昧,不知立碑之意。像司马相公这样的人,天下人都说他正直,现在却说他是奸邪之辈,草民不忍心刻他的名字。”可见司马光在百姓心中的位置。司马光为政的名声传到国外,连那些一向鄙夷宋朝、伺机侵犯的外国君臣也肃然起敬。辽国、夏国的君主告诫边将说:“宋朝已任司马相公为宰相,你们不要无端生事,致开边衅啊!”司马光去世后,朝野举哀,如丧考妣,都城罢市,万民祭祀。

  这样万民爱戴、忠直为国的仁人,居然在几十年后被蔡京定为“奸党之首”。一千年后的今天,又被我们这些以“革命”“改革”自居的同志视为“因循守旧”“反对改革”“拉历史倒退”“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坏人,而将祸国殃民、万民唾骂的王安石、章惇、蔡京之流称之为“勇于改革,无私无畏,忧国忧民,具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这不是颠倒历史,混淆黑白吗?

  当然,将王安石和蔡京相提并论,有损其名声。王安石虽然变法误国,被苏洵斥为“大奸似忠”,但纵观王安石的为人,道德文章不错,诗词和散文成为大家,内心一片忠君爱国热忱,并非奸邪小人。但其思想执拗,脱离实际,违背人情,盲目蛮干,终于造成严重后果。被奸邪小人所利用,在历代史书受到尖刻批评。后来北宋逐渐走下坡路,终致灭亡,蔡京是罪魁祸首,王安石作为始作俑者,也难辞其咎!正如冯梦龙在《警世通言》所说:“王安石在下位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终。”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既然王安石变法是革新进步之举,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利国利民,但是为什么会导致失败?为什么会导致破坏生产力、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结果?

  传统上说的,是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才导致失败,也就是由于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反对才导致失败,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假如司马光等人一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就出不了城门,那就可以说是由于司马光的反对导致变法失败。然而实际情况是,谁一反对,立遭打击,逐出城门,于是新法便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推行。推行不到一两年,导致怨声四起。一些忠直大臣冒着风险将民怨达于皇上,才导致某些新法被废。先有新法的失败,才有大臣的反对。如此这般反复多次,最终导致新法彻底失败。蔡京大力推行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那是后人总结的更大的失败。有人说是由于基层官吏从中作梗,才导致变法失败。这也是主观臆断的说法。宋朝那么多基层官吏,都在“从中作梗”?把变法的失败归咎于朝中大臣的反对、归咎于基层官吏的从中作梗,是不科学的,是有违事实的。

  王安石的新法之所以遭到失败,关键问题是新法脱离实际、违背人情;注重为国理财,忽略为民造福。那一条条的新法,从理论上讲,都是利国利民的,但是,他只看到有利的一面,忽略了不利的一面;只看到局部、暂时可行的一面,忽略了全局、长期困难的一面;只看到法律条文正当有力的一面,忽略了人性复杂、各地千差万别的一面;硬要在全国普遍推行,结果造成了祸国殃民的局面。在明代陈邦瞻等人所著《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里,司马光、苏辙等大臣已经将王安石新法的危害性分析得十分透彻清晰,虽然在当时被拒绝,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其完全正确(由于篇幅的关系,笔者不想再过多引述)。

  假如王安石变法确实能利国利民,受到老百姓拥护,谁反对也无效,谁阻挠也挡不住!农民们会自发地执行和维护这种变法。北宋没有执行好,南宋会接着执行,元代、明代、清代都会接着实行。哪位统治者不想富国强兵?哪里的老百姓不想改善生活?北宋以来的历朝历代都将王安石变法视为畏途,视为魔鬼,都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从来无人实行过,就充分说明这种变法在实践中行不通,硬要实行必然误国害民!

  还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得好:“介甫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这才是对王安石变法最为精当而又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评价!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轶事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文言知识大全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鉴赏

引导语:《泊船瓜洲》属于七言绝句,诗中的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水南水北重重柳”全诗

《庚申正月游齐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赏析】 水南水北重重柳意思是水的两岸都是柳树,这是山下的景色,是夏天的景色,山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讲义

引导语:有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这首诗大家了解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原文讲义,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1、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 【查看全文】

6 关于王安石的诗句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诗人,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王安石的诗句,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