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文言知识大全

发布时间:2018-02-10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

  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

  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他的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

  10.卒之为众人。

  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

  词语

  1.伤:哀伤,叹息

  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隶:属于

  6.耕:耕田

  7.生:生长到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25.名:名字

  26.其:这

  27.以:把

  28.养:奉养,赡养

  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

  30.为:当做,作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传:传送

  33.一:全

  34.观:观看

  35.自:从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写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观:观赏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乡)县的人

  51.奇:对……感到惊奇(奇怪)(意动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

  53.稍稍:渐渐

  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名词作动词)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变法内容

导语: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推行改革的内容还是紫的我们学习的,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酝酿变法 熙宁元年 【查看全文】

2 梅花王安石古诗

引导语:王安石的《梅花》,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下面就是小编诗句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凡事败于懒成于勤

引导语:懒惰是一种恶习,一旦染上,极难改正;勤奋能塑造伟人,能创造佳绩,所以才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我们阅读下文了解王安石是如何解答凡事败于懒成于勤的? 业精于勤荒 【查看全文】

4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七个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 泪水浸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