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司马光因为一个女子闹翻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2-10

  引导语:王安石与司马光为什么因为一个女子闹翻了,我们同行下文的阅读来了解。

  《宋史·刑法志》中记载了一起千百年来被后世谈论最多的案例——阿云狱。这个阿云,引起了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激烈争执,甚至闹翻,那么王安石与司马光闹翻究竟为了什么?

  阿云杀夫,案情扑朔迷离

  阿云是登州(今山东蓬莱)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女,年不及十五,生得白嫩俏丽,柔弱不经事,父亲早丧,去年又死了母亲,家贫如洗,无以度日。阿云的叔叔为了弄两个钱,欺负阿云年幼,竟然不顾阿云母丧未满,强行作主,将阿云许配给了本村老光棍韦大宝。

  韦大宝长相难看,让爱美的阿云不忍直视,因此,她非常不满。倔强的阿云,不想就这样毁掉自己的一生,思前想后,她决定冒险自救。

  一天,阿云独自来到韦大宝家,韦大宝只有一间破草房,门一推就开,此时韦大宝正在屋里睡觉。阿云壮了壮胆子,“伺其寝”,“怀刀斫之”,举刀乱砍,但是阿云身体太过弱小,连砍了十余刀,也没能把韦大宝杀死,只是“断其一指”。

  案子很快告破,阿云被捕,“执而诘之,欲加讯掠”,阿云怕受刑不过,“乃吐实”,全部如实招供。

  案子到了登州知州许遵那里,许遵“累典刑狱,强敏明恕”,有长期办案经验,而且性格坚强,不从流俗,算是一个优秀的政法干部,所以被《宋史》攻击为“欲立奇以自售”。

  许遵审阅完卷宗后,作出判决:阿云定亲时,“母服未除,应以凡人论”,订婚无效,不算韦大宝的老婆,所以也就谈不上谋杀亲夫,可免死。

  案情报到审刑院和大理寺,但审刑院和大理寺一致批驳许遵的判决,不顾情节,改判阿云“违律为婚,谋杀亲夫”,处绞刑!

  许遵不服,再次上奏,这次许遵从另一个角度来为阿云辩护,请求高等法院考虑到阿云受审时主动供认犯罪事实,“云被问即承,应为按问”,应以自首论处,“以按问欲举,乞减死”。

  案子被交到了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刑部级别比审刑院高一级,刑部对此案的判决与审刑院和大理寺相同,还是要勒死阿云。

  正在这时,许遵被提拔到大理寺工作,针对刑部的判决,许遵指出:“刑部定议非直,云合免所因之罪”,即刑部的判决也是不正确的,阿云应该从轻发落,如果不论青红皂白,“一切按而杀之”,就会“塞其自守之路”,不符合“罪疑惟轻”的断案原则,请刑部再议。

  御史台的官员知道了这个事,指责许遵妄法。“遵不伏,请下两制议”,也就是请朝廷将案件发给翰林学士们讨论。

  王安石、司马光介入案件

  紧接着,朝廷令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同议。案子终于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手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议不同,遂各为奏”。王安石支持许遵,判阿云有期徒刑;司马光支持刑部的观点,继续要求勒死阿云。

  王安石的断案依据来自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七月朝廷签发的一道诏令,“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许遵的判决也依据此条。司马光要勒死阿云的依据来自《宋刑统》:杀人时,“於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所以阿云不能自首。但是,在《宋刑统》中还有一条解释,“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根据这一条解释,阿云仍然可以活命。

  那个时代,皇帝诏令的权威性是不需要论证的,而刑法解释条款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否定的。但司马光为了否定王安石的观点,不顾皇帝诏令,也不管《宋刑统》的解释条款,直着嗓子说,“谋杀,犹故杀也,皆一事,不可分”,硬是要勒死阿云才罢休。

  御史台的人继续抨击许遵,真正的目标却是抨击王安石,并要求选官再议。再议时,“翰林学士吕公著、韩维、知制诰钱公辅”等人皆支持王安石的意见,“以为宜如安石所议便”。

  司马光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一时间“廷论纷然”。但加入论争的人越来越多,吵来吵去,一吵就是一年多。阿云死里逃生,被流放边关,又得遇大赦,最终结婚生子,似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阿云的死活,被司马光当作自己与王安石之争的素材。

  而且关于此案的争论,近千年间几乎没有止歇,成为中国法律史上被人提起最多的案件之一。

  司马光所要强调的根本,就是“夫为妻纲”,以及隐藏在这后面的“君为臣纲”。丈夫杀老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老婆杀丈夫,那就是违反天伦,是“忘其根本”!

  而王安石却要通过这个案子表达自己“礼不可以庶人为下而不用,刑不可以大夫为上而不施”的法律思想,基本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雏形。

  十几年后,王安石去世,神宗皇帝也死了,司马光终于当上了宰相,“光为相,复申前议改焉”,继续纠缠这个事,立马派人把阿云重新抓捕,斩首示众。

  王安石娶亲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

  联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阅读答案

王安石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王安石待客 【查看全文】

2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引导语: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诗《登飞来峰》原文鉴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当时他已由鄞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元日》古诗赏析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