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若不用意,实则在恬淡闲适之中寓含有悲慨惆怅之意。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翻译: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阅读练习
1.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留诗抒怀。《定林》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居后的生活情形和精神境界,诗作中“ ”二字是全诗主旨所在。(2分)
2.本诗颈联一直为人称道,其中“宿”和“寻”二字尤妙,试作赏析。(2分)
3. 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 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真乐(1分)
2.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白云、月以人的情感,希望云儿对看,又等到月亮相寻(1分),情景交融,表达了轻松愉悦之情(1分)。
3. 因为作者认为“真乐非无寄”,真正的快乐到处皆有。(1)是全诗的点睛之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闲适愉悦的感情,升华了主旨,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结合诗歌分析给1分,表现作者闲适愉悦之情给1分)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事与愿违?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 桂枝香《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者: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 【查看全文】
3 陈焕、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导语:《梅花》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 【查看全文】
4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抚州临川的一个小官吏家庭里。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欢迎查阅!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引导语: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是否学习过呢?下面就是《书湖阴先生壁》的阅读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王安石(1021-1086) 《书湖阴先生壁》为七言绝句,是王安石住在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待客阅读与答案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升初考试《王安石待客》阅读题答案,欢迎同学们阅读与复习。 篇一: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