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这首绝句,是他的《游钟山》四首绝句中的第一首。自古以来的批评家在谈到王安石的诗歌时,说来说去不过是《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之类,其实,王安石的绝句佳作满眼,美不胜收。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安石《游钟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游钟山》四首其一这首《游钟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谈到,但确实是非常优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来加以赏析,可以达到“奇文共欣赏”的目的。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
可以说,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既然终日看都 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
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 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 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
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这 样,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区别,有所变化。所以,这首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的。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待客的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王安石待客》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改诗启迪《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 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春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诏进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间停泊。此时,诗人虽身在瓜洲, 【查看全文】
3 元日古诗王安石注释《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是 【查看全文】
4 以史为鉴: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王安石变法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之后渐止。新法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理财,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二是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 【查看全文】
6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导语:《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写怀古之情。下面由小编与您一起分享一篇《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希望您能喜欢! 桂枝香金陵怀古 朝代 【查看全文】